国有企业改革在攻坚阶段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基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认识问题。人的出发点不同,思想观念有异,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各方面都在总体上赞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存在尖锐的分歧和矛盾。思想认识不一致,又不搞争论,结果只有搁置起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方法、旧思路,继续认为国有制是公有制的最高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就难以把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引向深入。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问题上,解放思想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其次是既得利益的刚性。有两类人是既得利益的受惠者,一类人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受益者,他们能从旧体制中获得权利和好处;另一类人是双轨体制的受益者,他们能从两种体制的夹缝中获得实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会威胁或损害这两类人的既得利益。由于这两类人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还由于既得利益具有刚性,所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使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面临曲折的前景。 第三是国有企业“三大包袱”的障碍。国有企业在旧体制下运行了40多年,积累了沉重的包袱,主要是债务过重、富余人员过多和企业办社会三大包袱。这三大包袱使得国有企业负担过重,难以正常运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卸掉这三大包袱。由于解决这三大包袱问题牵涉面很广,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三个包袱的障碍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难度和复杂性。 国有企业目前在整体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具体表现在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增多,下岗和半下岗的职工增多,总体经济效益持续下滑。这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因此,坚定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有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不仅是经济任务,而且也是政治任务,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 从根本上说,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以下三个根本性问题(或者说深层次矛盾)必须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提供前提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传统的理论观念认为,国有制是公有制的最高形式和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在实践中则表现为追求公有制的纯而又纯,搞“一大二公”,结果导致国有制在所有经济领域中无限地发展,几乎成了公有制的唯一模式。与此相适应,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权力结构实现资源配置。国有制是计划控制的经济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它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变化,它配置资源缺乏效率的固有矛盾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从理论上说,对于资源配置,市场能办的事政府不要办,如一般的盈利性、竞争性的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办好;市场不能办的事(即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要办好,如非盈利性企业、基础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等。国有制经济过去无限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使得政府包办了本应由市场来办的事,这样一方面使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本应由政府办的事情不能办好,如果使“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并存,资源必然低效甚至无效配置。要改变这个局面,就必须使国有经济在一些领域适当集中,而同时在另一些领域逐步退出,即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重组,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重要内容。 对国有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从一些领域逐步退出,这就意味着在这些领域会面临一个非国有化的过程。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产生了两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其一,国有制经济能否和市场经济相容?其二,非国有化是否等同于私有化?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作如下的分析:传统国有制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一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国有资产的产权在理论上是具体的,在实际中是抽象的。这表现为:在理论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属于国家这一点是具体的;但“全体人民”和“国家”本身没有经营国有资产的能力,对国有资产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实际由政府掌握。具体到单个企业、企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本身都不是真正的所有者,都无法承担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各个企业都是国家这个大工厂的车间。从这一点来看,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又是抽象的。在这种体制下,劳动者的收益和劳动者的贡献缺乏直接联系,实行等级工资制,这是传统国有制效率低下,吃“大锅饭”的经济根源。 传统国有制的第二个特点是:财产的存在形式是条块分割的。整个国有资产实际上被各部门、各地区所分割、封闭,各部门、地区的财产不能流动和转让。这是各部门、地区都追求自成体系,搞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根源。传统国有制的第三个特点是:财产的运行机制是行政化的。由于国有资产的产权被行政垄断,使得财产的运营依赖于政府的计划或指令,这实际上导致了财产的运行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经济实体依赖于政府,成为政府的附属物。这是传统产权制度下政企不分的经济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