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第二次环境革命,重新界定与拓展了原有的“环境”及“环境保护”等概念,导致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虽然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上还存在诸多争议,但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危机意识和共同寻找摆脱危机的途径,已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在此背景下,地球环境的经济化趋势日趋明显。联合国1993年度制定了包括环境核算在内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国际标准; 挪威、法国、英、美、日等国在有关环境经济化的理论与实践上都作了许多重要的探索与尝试;我国近年来也参照国际上有关研究成果开展了资源环境核算及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环境的经济化问题正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付诸于行动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努力。 一、经济增长观念的缺陷与误导 经济增长意味着人均实际的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其主要衡量指标是GNP,它是某一给定年份的经济总产值。 将其作为经济进步的基本指标,至少有两个缺陷。缺陷之一是没有同社会福利联系起来,忽略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关于这一点,人们意识得较早,也已花了大量的努力来修正它,如将经济增长同经济发展相区别,把后者看作是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它包含了前者,比前者具有更广泛的含义。缺陷之二是没有将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与损害考虑在内。环境影响一般来说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经济价值,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会降低甚至抵销经济福利。由第一个缺陷可能误导人的经济活动,使其产生与社会进步的偏离。由第二个缺陷产生的误导则可能危及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影响到人类的继续生存与发展。正是基于对第二个缺陷及其造成的现实的反省,才产生了对地球环境经济化的客观要求,并通过它来调控人类的发展,使之可以持续下去。 二、环境的复杂性 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里,环境既是满足现在及未来子孙后代各种需要的基本条件,又是其中的限制因素。全球环境问题中的“环境”即是被作为限制因素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限于自然环境,还包括了伴随着人类社会演进而形成的社会环境的所有部分。环境的构成是极其多样的,环境的多样性必然产生了它与人类活动互动的复杂性。 日本曾于1973年在制定国民福利指标体系中,把人类经济活动的资产划分为:①有形资产(机械、建筑、土地等);②无形资产(技术、知识、信息等);③劳动力资产(熟练、技能等);④物理环境资产(空气、河流、海洋、城市等);⑤社会政治环境资产(公正、安全、自由等)。它似乎包容了包括自然与社会环境有内的所有方面,在当时看来是比较远见的举措。但从今天看来,由于历史的局限,它并没有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变薄、有害化学物质泛滥、生产与生活废物成灾,以至核废料处置等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含在内。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问题,寻求一套能有效地对环境进行评价与核算的方法,恐怕是一项最为困难的工作。 三、环境功能的评估 环境经济化首先要从评价其功能出发来进行,这里我们主要从自然环境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在日本,将人类可资利用的自然环境,按其物理特性分为三类:①循环资源(大气、水等);②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等);③不可再生资源(土地、矿产等)。环境核定的办法是依据这三类资源的各自功能分别进行经济评价。如循环资源从其质的恶化程度来反映对人类的影响,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以其量的减来反映对人类的影响。在挪威的资源核算中,确定了两种类型的资源:原料资源和环境资源。原料资源又分为矿物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流动性资源,如太阳辐射和洋流;环境资源则根据它们的非市场功能加以界定,如,水资源提供纳污和净化功能。法国的自然资源帐户,描述并度量环境资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在实物帐户中将资源的存量与资源利用分别开来进行核算。联合国的做法,是将地球环境区分为“环境财产”和“环境服务”两大部分。“环境财产”是指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物质(如原料、能源等);“环境服务”是指人类活动所依存的环境条件(如大气、水等)。前者体现了地球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过程,后者体现了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伺服作用。 按联合国的划分,地球环境便有在库资产与固定资产两种经济学特性。对它们的利用也因此可分为对其量的使用(导致其存量的减少),和对其质或功能的使用(导致质的劣化和功能退化)两种情况。对环境的评估也就可从库存资产的减少和固定资产的损耗两方面入手进行。在对环境“库存资产”的利用中,若为再生资源,当使用量超越其再生能力时,某资源出现一时枯竭,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能力;若为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将导致资源的持续枯竭,如果不可能替代补偿,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同样,在对环境“固定资产”的利用中,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全球环境(指环境舒适性)的恶化,造成人类生存环境劣质化的后果。 地下资源是库存资产,作为“环境财产”被开采利用;土地是固定资产,作为“环境服务”被广泛利用。这两类资源的归类是明显的。但象水、大气、生物资源等生态性资源的分类却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同是森林,当它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木材供给源时,是以“环境财产”形式存在的,在利用它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净化大气环境的功能时,又可以以“环境服务”的形式存在。考虑到生态性资源的这种两重性,可以从功能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供给资源;二是净化污染;三是创造舒适的环境。环境自身具备了对污染物质进行净化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大气、地下水、河流、森林等,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构成舒适的环境,如果这样一些生态性资源被破坏或丧失,不只意味着自然资源量的减少,而且会导致舒适的环境被破坏,其影响作用是双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