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进而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要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 一、要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新变化、新情况 我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农民的规模和数量都无法与当今中国相比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阶段,尽管农民的基本特征有所不同,农民问题的实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有一个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首要问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在我国人口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农民问题在整个社会问题中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变。可以说,农民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部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对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解决好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党的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推进农业现代化。达到这一要求,关键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农民是各种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农民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主体;农民是构成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农村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所需资本积累的主要提供者。据资料介绍,从1950年到1996年,中国的农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的资本积累总额超过2万亿元, 约占我国全社会资本存量的三分之二。因此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劳动和创造,也就没有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好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是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亿万农民是农村改革事业的创造者和主体力量,也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农民经济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衡量改革成效的基本标志,是看农民群众是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村改革是亿万农民的事业。深化和推进农村改革,必须研究和解决好事业主体,亦即农民问题。 解决好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基本保证。我们党领导的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农民则是工农联盟的基础,它天然就是产业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和后备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最大的“民”就是农民。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农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失去农民,执政的基础就会动摇,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断送。 解决好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能不能解决好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农民稳定了,农村稳定了,才能实现全局稳定、社会稳定。 (二)对新时期农民状况的新变化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古老的土地上艰辛劳作,繁衍生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所替代;经过人民公社化,农民成了“一大二公”、平均主义体制下的“社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统一经营体制,农民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在数度的变迁过程中,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的活动方式发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化。 所有制形式方面。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农村改革改变了所有制结构的单一状态,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农民成了分属多种所有制形式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财产经营方式方面。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民没有经营自主权和支配自己劳动产品的权力,生产资料由集体统一支配和使用。农村改革把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形式,改变为以农户或承包单位为基础、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同时并存的双层经营,农民赢得了独立经营的自主权。 职业系统方面。人民公社化时期绝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业劳动,只有极少数人从事其他职业。农村改革以后,农民的就业空间拓宽了,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同时并存的格局转化。农业之外、农村之外的职业开始对农民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农民不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土地耕种者。 我们研究新时期的农民,必须研究变革进程中的农民,研究改革使农民状况发生的诸多深刻变化。 (三)对新时期农民问题的新情况要有清醒的认识 随着农村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问题具有许多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诸如:在实现了农业“第一次飞跃”、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如何引导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心态,打破“致富无门”的心理障碍,重新唤起80年代初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冲天热情和干劲,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表现多元化并广泛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如何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按照“强农惠民”的要求,有效地进行利益调节,真正象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要求的“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从而焕发起巨大的改革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大前提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经营的要求,使农民群众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活动空间?如何有效地用先进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参与程度,缩短由传统的小生产者到现代化商品生产者、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转化过程,在推进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大显身手?如何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