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958年1962年台湾海峡曾发生了三次大的军事斗争,西方舆论称之为三次“台海危机”。这几次斗争是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使台湾海峡成为远东地区的热点,而且使海峡两岸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拟仅就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的美国对台政策作一述论,以探索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和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的根源。 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国民党政权残余逃到台湾,祖国形成分离的局面,但并没有改变作为中国领土的台湾的法律地位。早在1949年春,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成定局时,中国共产党就郑重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解放全中国。”(注: 《新华日报》第1卷第1期第43页。) 正当人民解放军加紧进行台湾战役准备时,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出于保卫祖国的安全和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尽管美国出兵朝鲜的同时也干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侵略台湾,但当时中国人民忙于支援朝鲜战争,台湾问题被暂时搁置了起来。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把“台湾问题”再次突出出来。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和马祖,揭开了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序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把炮击金门作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第一步。台湾当局随之以炮火回击。金门炮战把台湾问题摆在了全世界面前,也震动了美国朝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随即召开会议讨论对策,各种各样的方案纷纷出台: 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为首的军方强硬派坚持认为,在美国和共产党中间进行摊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和空军参谋长纳申·特文宁、海军作战部长罗伯特·卡尼认为美国应该参与沿海岛屿的防务;而陆军参谋长李奇微等人则依据朝鲜战场上的惨痛经验,主张不要介入沿海岛屿的防务,否则将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李奇微说他“不相信失掉金门会对福摩萨局势造成危险”。(注:[美]罗伯特·杜诺万著《艾森豪威尔内幕故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18页、119页、120—121页。) 作为最高决策人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其基本想法是设法避免在亚洲再次卷入一场与中国为敌的战争。他认为美国主要是控制台湾,不让其落入共产党人手中,如果美国将保卫台湾的地区扩大到中国沿海岛屿,那么战争的危险自然会增加,(注:资中筠著《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4页。)从而可能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他说“按照这种方针,我们就不可能局限于金门岛。我们现在不是在议论一场有限的“丛林”战,而是在议论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门槛。如果我们进攻中国,我们将不会同在朝鲜那样,限制我们的军事行动了。”(注: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受命变革》(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21页、 522—523页。)艾森豪威尔指出:“今天就是沿海岛屿不在国民党手里,对保卫福摩萨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他强调美国如果要参加一场全面战争,就应和俄国打,而不是和中国打,要打就“打蛇头。”(注:资中筠著《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4页。) 但美国决策者又希望在其军事力量不卷入的情况下,国民党能将沿海岛屿保住,“应尽可能地在不招致世界舆论反对的情形下保卫这些岛屿。”(注:资中筠著《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4页。) 很显然,在中国沿海岛屿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愿也很难公开作出明确决策,从而致使其在整个台海危机期间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经过最初的冷静思考后,艾森豪威尔否决了军方多数要求美国直接卷入沿海岛屿防御的意见,接受了国务卿杜勒斯寻求联合国的活动来稳定台海局势的建议。此建议是杜勒斯在9月12日的美国第214次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来的。杜勒斯认为,如果这种办法成功,既可以停火,又可以朝着把台湾与大陆隔离开来,进而朝制造“两个中国”迈出一步。而且美国可以始终不直接出面,避免与新中国进行任何接触,能够继续在国际事务中排斥中国。(注:曹胜强等著《美国在台湾的抉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74页、83页、88页。)可见,杜勒斯这一方案的要害是以台湾地位未定为前提,利用联合国来达到既能取得停火,又不使美国卷入沿海岛屿政策的目的。这是杜勒斯在美国面对沿海岛屿局势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提出的折衷方案。美国把这个“杜勒斯方案”取名为“神谕”,成为美国在处理第一次台海危机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为了取得国际力量的支持,美国在联合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最终确定由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的决议草案。为此,杜勒斯开始秘密地与英国和新西兰两国政府进行协商。10月12日,三国政府就这项代号为“神谕”的提案达成协议。 然而,蒋介石在10月13日得知美国政府这个意图后,勃然大怒。他坚持认为把沿海岛屿问题诉诸安理会,就是朝着让安理会来决定谁占有台湾以及哪个中国在联合国享有代表权的方面跨出了第一步。(注: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受命变革》(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第521页、522—523页。)这意味着在国际上确认台湾海峡局势的固定化,造成台湾与大陆事实上的分裂,使台湾台局不得不接受与大陆永久分离这个前景。这不仅违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梦想,而且蒋介石认为这将对国民党士气产生毁灭性打击,最终将导致共产党接管台湾。(注: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117页、136页、137页、138页。)为了帮助蒋介石吞下这个苦果,艾森豪威尔政府表达了与国民党谈判一项共同防御条约的意愿。此前,蒋介石敦促美国政府尽快缔结这个条约已有1年了, 仍却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