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到1997年七七事变和中国全面抗战60周年,抗日战争研究处在高潮之中。 关于抗日战争史的图书,继1995年之后,1997年国内出版的大型学术丛书,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共23种;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纪念卢沟桥事变六十周年丛书》共8种。 其他有关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专著,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复兴枢纽》(刘大年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魏宏运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卢沟桥事变史论》(曲家源、白照芹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在华北经济统制掠夺史》(居之芬、张利民主编)、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运动》(李蓉、叶成林编著)、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工合历程》(朱健著)。大型史料汇编有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共9卷(章伯锋、 庄建平主编)。专题史料和图册有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拉贝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两册。以上统计并不完整,但可以看出,1997年抗日战争史图书出版仍然处于高峰。 与图书出版相比,1996年以后发表的有关抗日战争研究的论文明显少于1995年,但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相比,数量仍然不少。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一年来有以下问题比较突出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或者发掘新的资料,或者提出了新的见解。 一 关于战争史观问题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为当年侵略战争翻案的活动从未停止,并且愈演愈烈。1996年7月26日,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步中曾根康弘之后尘,又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签簿参拜靖国神社,更助长了日本右翼的气焰。如何评价那场战争的性质,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的矛盾无可避免地尖锐起来。值得重视的是,日本右翼为侵略战争翻案出现新的动向,即由对个别史实的纠缠上升为理论上的诡辩。目前在日本颇具影响的“自由主义史观”,就是企图在理论上彻底否认战争侵略性质。“自由主义史观”,发源于以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冈胜信为首的“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它标榜“要打破日本史学界的三个史学观点,即东京审判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和共产国际史观”,认为东京审判是站在美国立场对日本的“不公正审判”;“谴责侵略战争、抨击天皇制”是站在受益国苏联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分析和研究这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元凶……是图谋通过世界大战实现共产革命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这些观点的政治企图十分明显, 但它们却是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表述出来的,因而特别引起中国史学研究者的关注。 除有人介绍和剖析“自由主义史观”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外〔2〕,一些学者在理论上做了批判。 “自由主义史观”说到底还是军国主义史观。有人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史的恶劣态度的背后,是军国主义的历史观在作崇,对此必须予以批判和清算。这种历史观的要害,是否认和抹煞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今天在日本持此历史观的人,不是少数,军国主义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以天皇制为中心的日本神道,是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思想根源……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亚洲主义,种族优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等等,都是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是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优越地位观。”〔3 〕关于“自由主义史观”否定东京审判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继续,并指出东京审判铁案难翻的三个理由,第一,“东京审判是正义的审判”。日本是法西斯战争的发起国,世界上有70%的主权国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东京审判“是世界拥护和平的人民对发动战争、破坏和平、违反人道的战争狂人的历史性审判,因而它是正义对邪恶的审判”。第二,“东京审判是公正的审判”。东京法庭虽然只由11个国家的法官代表组成,但它代表了所有受害国的立场,审判是根据国际法、国际惯例进行的;“在法庭宪章中规定了公平审判的法律原则与程序,被告有充分的申辩权利”;判决是在2年又7个月的调查取证之后做出的,因而它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第三,“东京审判是日本政府接受的审判”。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11条明确规定:“日本接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其他在日本境内或境外之盟国战罪法庭之判决,并将执行各该法庭所科予现被监禁于日本境内之日本国民之处刑。”日本政府签署了这一和约,表明它承认东京审判,并接受其判决。〔4 〕还有人具体地考证了中国在南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法律依据、审判的法定程序和依法维护被告权利的条例。〔5〕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自由主义史观”的批判还很不充分。虽然发表的观点涉及了对“自由主义史观”某些内容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在理论上的具体针对性还不明显,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史观”和“共产国际史观”问题上,还没有观点鲜明的文章发表。 二 关于日军罪行问题 日军侵华期间的罪行,近年来成为抗日战争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997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60周年,对南京屠杀的研究自然成为热点。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由孙宅巍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可以代表南京屠杀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论述了屠杀的背景、范畴、过程和影响。与同类著述比较,它不仅叙史更为准确详实,而且提出了新的观点。如针对日本右翼“虚构论”者关于当时南京人口仅为25万的谎言,该书将南京人口分成常住人口、滞留军人和流动人口三部分,根据确凿的史料,证实日军屠城时南京人口在60万以上。又如,该书考察了日军部队施暴的具体过程,首次对南京屠杀做了时空范畴的界定,指出日军屠杀时间超过通常所说的城陷后的6个星期, 屠杀地域也超出当时南京12个行政区,而应当包括南京周围县镇。该书还提出,不能抹煞或缩小南京人民反抗日军暴行的事实,承认这种事实不会减轻日军的罪责。在资料方面,该书除引用了中外公布的档案史料外,还从基层单位发掘了一些原始史料,其中包括首次披露的南京下关发电厂保存的《扬子电气公司首都电厂人口伤亡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