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 D609.9 1 研究的历史回顾和考察综述 1.1 早期阶段(鸦片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重视了解中国并实地考察可远溯至1793年马戛尔尼特使使华。马戛尔尼使团回国后随行的外交官斯当东于1796年出版了他的两卷本著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是英国第一部有关中国的大部头著作。自鸦片战争始,一些曾经来华的英国外交官、传教士、记者等把他们的观感撰写成纪实性作品,其中一部分人也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学者。在这一阶段,英国研究中国革命史的状况和成果有两个特点:其一,随着英国在华侵略的深入程度以及英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忽强忽弱,所撰著述也以纪实性作品为主。特别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利益角逐的激化,英国加强了对中国内政、外交、贸易等方面的研究。1917年,伦敦大学开办了东方学院,1938年改称东方与非洲学院。到30年代,几部有份量的、资料性较强的著作相继问世,有约瑟夫的《列强在华外交(1894~1900)》,季南的《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等。在这一百年间,英国的研究队伍大于美国,专门从事近代中国研究的人员有176位。其二, 论著的作者一般是侵华活动的参与者,或目睹了事件的发生过程,写作时有些人又参考了官方的档案资料,因此,这些论著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著作往往为殖民侵略辩护或歪曲史实。 1.2 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主宰世界,英国相对落后了,历史研究方面也有反映, 突出表现在研究队伍的日渐缩小。 据统计1940~1941年在英各大学读汉语的学生仅26人〔1〕, 这种状况在战后变化也并不大。直到80年代末,全部中国史研究人员还不超过50人,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就更少了。从整体上看,英国作为研究中国问题最早的国家之一,其研究状况和研究队伍已与美、俄、日拉大了距离。但此阶段,英国的中国革命史研究仍有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促使英国政府对战时问题进行反省,认识到由于战争期间对亚洲各国的文化、历史缺乏应有的了解(包括中国),使处理对外政策时遇到许多困难,便采纳了斯卡布勒报告(1946年)和海特报告(1961年)的意见,加强了对各大学东方问题研究机构资金和师资的投入。由此,中国革命史研究的范围从中国的政治史扩大到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边疆史、中英关系、中外关系及华侨史研究等诸多领域,中共党史的研究也由此起步。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学家们的研究热点逐渐向当代问题集中。 1.2.1 各大学的研究机构和学会 1)学院。 名列前茅的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的中国现代研究所。它成立于1986年,是研究近现代中国问题的中心之一,1949年以来的中共党史是其研究的重点。位居其后的利兹大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19世纪到当代的中国史和蒙古史。特别是已故的拉铁摩尔教授为首进行的中俄、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一度成绩显著。1963年该校又成立了中国研究部和中国研究联合中心,并开设四年制的中国研究课程。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开设了中国近代史课,政治系设有“中国政府”课。中国近代史是牛津大学主要研究的领域之一,1966年曾得到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以加强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之用。达勒姆大学东方研究学院以研究中国文明和现代中国问题为主。爱丁堡大学、苏塞克大学、伯明翰大学也都设有中国问题的研究所。 2)学会。英国的中国革命史研究有些是由学会进行的。 这些学会有皇家亚洲学会、英国中国学研究会、英国东方联合会、中国学会等。英国学术院作为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机构,曾资助过许多中国近代史著作的出版。 1.2.2 资料的搜集整理情况 在众多的学院和研究机构中,东印度公司1801年在伦敦建立的图书馆是较早保存中国资料的地方,其中包括马礼逊从中国带回的大批书籍。不列颠博物馆、东方书籍抄本部也藏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期从中国劫走的各种珍本,其中以太平天国史料的收藏为最多。近年来,在英国学术院倡导资助下,英国国家档案局整理了大量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出版了《英国外交部有关中国的机密文书(1840~1914)》等文件。《英国蓝皮书》也有一批档案已被整理出版。1982年利兹大学的霍克教授主编了《剑桥中国百科全书》,共1860个条目,其中历史部分占1/3。此外,应提到的是有关鸦片战争前的一套资料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记事(1635 ~ 1834)》。这套资料共五卷(1926~1927年陆续出版),全部根据该公司的档案整理,是研究鸦片战争起因的重要背景资料。目前,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汇编出版情况尚不够理想,研究者多需去伦敦的国家档案馆索寻。 1.2.3 刊物的出版情况 剑桥大学出版的《近代亚洲研究》杂志(Modern Asian Studies)和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中国现代史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terly)是较突出的两个刊物。其中《中国季刊》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也是欧美学者研究近现代中国史的主要刊物, 1960 年创刊时曾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份刊登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的期刊。编辑部聘请了英国和各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第一任主编马若德与费正清合编了《剑桥中国史》第14、15卷。第三任主编D ·威尔逊著有《四分之一人类的长征》一书。第四任主编B·G·霍克是《剑桥中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第六任主编沈大伟也是国际知名学者,著有《美帝:中国心目中的帝国(1872~1900)》和《邓小平回顾》等书。该刊曾出过台湾问题、中国工业、中国军事、毛泽东哲学著作、中共在东南亚等专刊;发表过论述秋收起义、海陆丰起义、广州公社、长征、遵义会议、陕甘宁边区等专题论文;有时整期译载中共文件。60年代,多有攻击中国的文章。70年代态度转变,刊登了若干客观记述中国情况的文章。此外,现代中国研究所的另一份刊物《现代中国研究国际通讯》年刊,利兹大学的《太平洋季刊》,伦敦大学的《东方非洲研究学院通报》,也都是刊登中国革命史研究论著或有关信息的主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