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有一位活跃的神秘人物,即代号“小开”的潘汉年。潘汉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左翼作家。西安事变前后,潘汉年以中国共产党联络员和谈判代表的身份,四处奔走沟通联络,处在当时国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交点之上。他的活动,不仅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和谈及两党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关系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沟通了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南京政府的关系。透过潘汉年的活动,可以比较深入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共与共产国际及张、杨的关系)以及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而看清国共两党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正是把握西安事变来龙去脉的关键。因此深化西安事变的研究,分析潘汉年的活动是个比较适宜的入手之处。本文将潘汉年在西安事变前后的活动作一简介,供研究者和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士参考。 一、从左翼作家到红军宣传部部长 在艰难危险的斗争中,中共中央曾多次派遣潘汉年担负极重要极隐秘的联络工作。在成千上万干部中,为什么会屡屡选中潘汉年?这与潘早期的革命生涯有关。 潘汉年是江苏人,1906年1月12 日生于宜兴县陆平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大家庭。潘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家道中落,生活日渐窘迫。1922年春,潘离家到宜兴教书,走上自立之路。在五四运动的启蒙和影响下,潘逐渐成长为先进的知识分子。 1925年潘赴上海,后到中华书局当校对员。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潘汉年经陈铁庵介绍加入国民党,又参加了中华书局的工会,逐步接近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1926年3月郭沫若、郁达夫领导的创造社成立出版部。 潘参加出版部,担任发行和编辑工作。11月阮仲一、王弼介绍潘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潘主编刊物《A11》,并与叶灵风合编半月刊《幻洲》,发表大量杂文和小品,成为一名文学工作者。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南昌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和李一氓邀请潘汉年去南昌,主编《革命军日报》[2]。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经历“四·一二”惨案后,潘在上海投入新的文化战线的斗争,成为职业革命者。192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潘为文委第一任书记。在这一岗位上,潘汉年为推进左翼文艺运动的联合与发展,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和潘汉年等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指导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文献[3]。 1931年夏潘被调到中央保卫机关工作,转入隐蔽战线,成为神秘的地下工作者。周恩来、陈云都曾是他的上级,刘鼎[4]、董健吾[5]曾是他助手,在此岗位上,潘做出重要贡献。 1933年5月潘奉命离沪到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 曾被派往福建与十九路军谈判联合反蒋反日的工作,后又被委派代表红军与广东陈济棠部谈判,签定停战和互不侵犯、互相借道的协定,为红军长征争取了有力条件。1934年10月潘参加红军长征,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由张闻天兼任。后来潘任宣传部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部长。 二、国共莫斯科秘谈 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与潘谈话[6], 表示中央决定派潘与陈云赴上海[7], 设法打通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受此重任,1935年2、3月间,潘汉年秘密离开红军,历经艰险由上海、香港转赴莫斯科,10月潘在莫斯科列席共产国际大会。又到列宁大学中国班进行短期学习,并与当时在苏联的陈云、曾三等人赴各地参观。 潘汉年到苏联时正值国际国内形势激烈变化时期。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猖厥,世界局势日益严重。1935年7 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在此指导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1月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派遣林育英(张浩)到陕北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及有关指示。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纠正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全党蓬勃发展。 与此同期国民党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进逼,深入华北,威胁南京政府,加深了与英、美帝国主义的矛盾。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大祸,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在中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需要寻求新的政策出路,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由一味妥协退让,开始逐渐转变为交涉谈判、局部抵抗,渐至强硬。1935年1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一中全会,改组政府,调整政策。为了遏制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野心,南京政府除依靠英美外,希望利用苏联牵制日本并希望能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日,要求与苏签定反日军事同盟。1935年12月和1936年1月间蒋介石指派陈立夫多次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会见, 苏联表示支持中国抗御日本。蒋介石即派陈立夫秘密赴苏联谈判,以便联苏抗日,南京政府指令驻苏大使馆与苏联政府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