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革命战争,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结局,不仅全部光复了自“九一八”事变以后所丧失的全部国土和收回了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占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澎湖列岛,使外患频仍、灾难深重、处于亡国危机的中华民族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且空前地发展壮大了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后来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基础。 抗日战争的进程,是颇为曲折复杂的。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促使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内关系来看,由于强敌压境,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则降为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从国际关系来看,由于日本要灭亡中国并妄图“称霸大东亚”,就激化了它同美、英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同东亚各殖民地国家人民之间的矛盾。由此便在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这样的迫切任务:适当地调整和正确处理国内与国际上的种种矛盾与关系,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世界反侵略和平阵线,使之有利于联合国内外一切反日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略总目标。 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9 月胜利结束,共进行了14个年头。这场战争,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931年9 月至1937年6月这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其特征是,当时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对日军的入侵实行步步妥协退让的“不抵抗主义”,实际上只是国民党内少数爱国将士和共产党所组建的人民游击队自发地坚持对日作战,而未形成强大的全国性反日阵营,致使日本侵略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先后占领东北四省和华北北部大片国土,由此造成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这8年,是全面抗战时期。 其特征是,由于实现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这时的抗日武装斗争,就由局部性发展为全国性,创造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和解放全中国的条件,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由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总的看来,中国抗日战争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时代的进步性。 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其他反对外敌入侵的战争不同,它是在进步的历史时代所进行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值资本主义世界性政治经济危机高涨期的20 世纪30 年代和40年代。当时,出现了对中国抗战极为有利的两个重要条件,即:在国内,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在国际上,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存在和日益蓬勃发展着的殖民地附属国反帝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是中国抗战营垒中左翼进步势力的核心和骨干,他们不仅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且代表全民族的利益,由此就确立了他们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地位和先锋军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通过三条渠道;第一、对全国人民来说,尤其是对国民党统治区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将士来说,是通过宣传党的主张与政策,来实行间接的政治领导。第二、对全体共产党员和对解放区军民来说,是以颁发指示、命令和进行深入细致的宣教工作、组织工作等方法,来实行直接的具体的领导。第三、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权派(他们代表着留在抗日营垒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来说,则是通过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推动其抗战与进步,批评、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和对日妥协、投降活动,使他们长期留在抗日阵营之内。 苏联是中国抗战最可靠的国际盟友。当全国抗战爆发后,世界各大国的基本态度是:德、意法西斯公开站在日本侵略者一边;美、英、法对日侵华长期实行绥靖主义政策,其中美国则乘机大发战争财,日本急需的钢铁、石油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当时,最坚决、最积极援助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只有苏联。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际社会最早声援中国抗战和谴责日本侵略的是苏联。8月21日,苏联同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随后,苏联政府即向中国 提供了巨额优惠贷款,并迅速地向中国运送了大批飞机、汽车、坦克、大炮、轻重机枪、步枪、各种炮弹、枪弹、炸弹,以及大量其他军用物资。抗战初期,在中国工作的苏联军事顾问和各种专家共有300余人, 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国培训空军和各种技术兵种,拟定重大战役的作战计划。先后来中国的苏联空军志愿飞行员共计2000人以上, 其中有300余人在对日作战中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客观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八年的全国抗日战争,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战场对全国抗战所发挥的实际领导作用和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如果没有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所给予的经济上、军事上和道义上大力的全面援助,长期坚持和取得最后胜利,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抗日的全民性。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是妄图以武力征服全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实行对日作战,把侵略者赶出国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要求。在此形势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对敌的大好局面。这种情况,是中国的一大进步。这是克敌制胜的最可靠保证。但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同抗日阶级、阶层的联合;国共两党由于其阶级性的差异,两者的抗日主张、抗日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从全国抗战开始,就出现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尖锐对立,就存在着国共两党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错综复杂关系。这是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整个抗日时期的必然反映。这就要求抗战营垒中的各阶级、各党派都从全民族的大局出发,互助互让,实行一种调节各阶级政治经济利益以及相互关系的有利于全国抗战的恰当政策,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使国内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的民族斗争。在这里,必须指出的一个重要史实是:八年抗日战争,从参战的地域上看,是全国性的;但从参战的成份上来看,则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由于处于全国执政地位的国民党当局,在八年抗战期间,仍顽固地坚持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共反人民立场,千方百计地采取种种措施,阻挠和限制广大工农群众和爱国青年起来抗日,而力图由它领导的政府和军队来包办抗战事业,但实际上是包而不办,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全国的抗日力量。这是抗战期间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国土迅速沦陷和军队作战屡遭惨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