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夏毛泽东有《清平乐·会昌》词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对自己诗词批注时,在这首词“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下写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机,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同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如何将这首词与作者批注结合在一起理解,一直困惑着读者。人们在读词时总觉得比较开阔明朗,与作者所作“心情郁闷”注释距离太大。鉴于此,诗人臧克家就认为,对毛泽东诗词,可以有自己不同于作者的理解与认识。然而毛泽东在1973年7月会见杨振宁博士时, 他说对自己的诗“有些注解不对头”,感慨“百把年以后,对我们的这些诗都不懂了。”(注:蔡清富:《毛泽东的诗既要鉴赏又要研究》,见《说不尽的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147页;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375页。) 本文试图重新解读原作,结合批注,对一些疑问作出应有的解答。 一 毛泽东写这首词时心态颇为复杂。 当时中央苏区形势严峻。第五次反“围剿”已持续近十个月,50万敌军紧逼苏区中心区域,中央红军已失去内线歼敌的可能,战略转移只是时间问题,的确到了长征的前夕。眼看着博古、李德等人把革命引向失败,处于无权地位的毛泽东正确主张得不到采纳,而且受到一而再、再而三地攻击,他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只作政府工作。可以想象出有反“围剿”经验、杰出军事指挥才能的毛泽东对整个革命形势的忧虑,对博古等人瞎指挥,对他的残酷打击是异常愤慨的。 1934年4月下旬, 毛泽东带几个随员离开瑞金前往中央苏区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6月下旬, 毛泽东亲临南线红军二十二师指导工作,二十二师抵制住“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中央苏区南线出现相对稳定的局势,同北线接连遭受严重挫败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7月23日毛泽东带领粤赣省委干部和警卫员登上会昌山时, 心情自然有明朗开阔的一面。 毛泽东曾说过:“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但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注:毛泽东:《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231页。) 对当时毛泽东的心情可作如下分析:从长远看,对于“左”倾机会主义误导革命造成的严重局面,心情又是郁闷的;从全局看,北线遭受严重挫折失败固然给他的心理带来阴影,南线局部出现的转机未尝不让他产生一些自信。 乐观与郁闷是矛盾的双方,心情处于矛盾时则需要超脱,于是就有了这首《清平乐·会昌》的创作。毛泽东当时复杂心情一定体现在这首词中,读词时必须深入领会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这首词的题材也值得注意,六十年代毛泽东手书词的墨迹,正文后书作“调寄清平乐一九三四年登会昌山”,词题前后多“登”、“山”二字,这就告诉读者是一首典型的登临之作,过去一些研究者把它当作军旅之作处理则是错误的,因而也影响对其词意的理解。大家知道,毛泽东年青时就喜欢游历,关于游历的意义,《讲堂录》有这样一段话:“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587页。)游历有开扩心胸的作用,这是自魏晋以来就有的认识,持这种认识去看毛泽东这次登山活动,就应当明白在形势紧张的长征前夕忙里偷闲有此举动实在出于暂时摆脱心理上阴影需要,求得精神上的超脱。 二 现在我们就来研读这首词。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毛泽东答复英译者说:“‘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复数,要照单数译。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注:《对〈毛主席诗词〉中若干词句的解释》,《毛泽东诗词集》,252页。)毛泽东的这个强调很值得深思。 天不亮去爬山就有些反常,何况他本来就有晚睡晚起的习惯,如同他在二十年后刮七级风时到大海游泳一样,理所应当地受到劝阻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为什么不等天亮上山呢?反常行动之下掩盖着的是抑郁不平的感情,急于上山是出于急于摆脱这种心境的需要。古语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用一句歇后巧妙地回答随行者,其坚定态度近于固执可见。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是理解全词的关键,毛泽东的批注写在这句诗后的用意应充分估计到。根据《菩萨蛮·黄鹤楼》批注针对“心潮逐浪高”而发,这句诗又与之“表露了同一的心境”,那么“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情感蕴含之丰富也就可想而知。问题是“心潮逐浪高”让人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心情不平静,而这一句从字面上却给人以坚定、自信,难以有读“心潮逐浪高”的领会。一切疑问都是从此而来,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诗呢? 首先,要把它置入当时登山的情景中去领会其基本含义。任何名句的得来都不离产生的具体条件。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富于哲理名句与实际登楼活动分不开,毛泽东的这句诗也应当如是观。设想毛泽东一行翻过一道山又一道山,这就是所谓“踏遍青山”,而随行者给予劝阻也是可以理解的。毛泽东以“人未老”回答,更充分的理由则是“风景这边独好”,意即最好的景观还在这边呢,还应当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