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郭源新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一生,在文学、艺术、考古、翻译、编辑、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均有建树。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在其《追思》中说:“中国要是有所谓‘百科全书’派的话,那么,西谛先生就是最卓越的一个。” 1998年是郑振铎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40周年, 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学者,笔者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其40年研究轨迹作一全面考察,以飨读者。 一 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惊闻噩耗, 国内外文化界人士纷纷撰文痛悼。 仅1958年两个月间,各大报刊就发表悼念诗文30余篇,作者多为郑振铎生前好友,他们以激情的笔调悲歌英才早逝。1958年—1966年间基本上以怀念性文章为主,有关郑振铎学术、创作方面研究极少。唯一的创作领域研究,是赵景深的《郑振铎与童话》(《儿童文学研究》1961年第12期)。 1967—1978年,由于历史原因,郑振铎研究也步入“低谷”时期。除了海外有零散文章问世外,国内对其研究几乎成了空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文化的春天,不少学者重新注意到这位被“冷落”的“五四”新文化战士。1978、1979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基本上仍承接50年代的纪念基调,如冰心《追念振铎》(《文艺报》1978年第6期)、高君箴《“孤岛”时期的郑振铎》(《社会科学》1979年第4期)。1980年以后,初步形成了郑振铎研究开放性格局,郑振铎著译年表、文学思想、古籍整理、编辑生涯等被研究者如数家珍地端上案头。从此,对郑振铎的研究也从其人其事生平史料的叙述过渡到专题理论分析为主的新阶段。特别是1988年以后,出版界几部有影响的著作问世,更为郑振铎研究锦上添花。陈福康《郑振铎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郑振铎生平史料的著作,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挖掘出了不少人所未知的佚文、佚事,并对郑振铎生平中不少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联的问题做了详尽分析。陈福康编选的《回忆郑振铎》(学林出版社,1988年),收录1958年—1986年间回忆诗文76篇,作者多是郑振铎生前的友人及学生。他们情真意切,写出了郑公的人格,感人肺腑。此外,《郑振铎文集》(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988)、陈福康编《郑振铎散文全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郑尔康著《郑振铎》(文物出版社,1990年)、郑尔康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郑振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罗南等选编《郑振铎抒情散文》(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等相继问世,使人们对郑振铎文学创作历程一目了然。 而陈福康的《郑振铎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和《郑振铎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则是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48万言的《郑振铎论》中,作者把郑振铎研究置于广阔纵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背景下展开,通过对其人其文的评判,尽情讴歌这位文化巨人对中国新文学不可抹煞的贡献。遗憾的是,该书侧重于主人公文学领域的活动,而对于郑振铎在艺术史、文献学、考古学、编辑学等方面的重大建树尚未能展开。为此,该书作者在“后记”中呼吁“建立一门郑学”。 二 1958—1997年近40年的郑振铎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郑振铎的人生观和文艺观研究 陈福康在他的数篇论文中曾多次提及:“他决不是书斋里的平庸的学者,不是那种第二流或第三流的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人物。他的主要武器是‘笔’(有时也用‘舌’)而不是‘剑’。他以自己的方式,独特的才能,特殊的身份,为中国的革命与进步尽了力。”的确,郑振铎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革命的一生,特别在抗战时期,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升华,他以一种置生命于度外的“殉道者”的精神,为祖国抢救和保存了大量文献图籍。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一边。不少研究者在意识到他是一名学者的同时,也把他视为一个革命家,一位具有爱国主义人生观的战士。这方面的文章有蒋琦亚《“要热爱祖国”——忆郑振铎先生对我的教诲》(《西湖》1979年第12期)、程韶荣、黄杰《精诚爱国、一以贯之——纪念郑振铎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福建师大校刊》1983年10月12日)等等。 郑振铎的文艺观体现在他的创作与学术活动中。1982年陈福康首先撰文《论“血和泪的文学”》(《新文学论丛》1982年第2期), 他认为,如果说“为人生的文学”是文学研究会许多作家共同的口号,那么“血和泪的文学”则主要是郑振铎提出的口号。而这一口号在以前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989年乐齐发表一篇《郑振铎早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学术月刊》1989年第10期),他认为,“血和泪的文学”的提出,探索了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两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新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新文学描写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陈福康曾发表《论郑振铎的文学遗产思想》(《学术月刊》1987年第12期),文中首先提出,郑振铎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个提出‘整理旧文学’口号的人”,他的论文《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关于整理、研究文学遗产的一篇开山之作”。在评价郑振铎文学理论方面,当代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聚焦于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文学遗产思想、比较文学思想、儿童文学思想等方面,弥补了以前研究者的遗漏。此类文章有:陈福康《论“五四”时期郑振铎的文学真实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1期)、 陈福康《论郑振铎的儿童文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林木《郑振铎的文学思想论析》(《宁德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