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作于1911年冬,最初发表于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署名周逴。作为革命的前驱, 作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精神界之战士,鲁迅的创作小说也是旨在唤起同胞之觉醒,而绝不是什么游戏人生。 早在少年时代,鲁迅就对封建文化感到厌烦,产生怀疑。他自幼爱听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爱看家乡多姿多彩的社戏,爱读野史,笔记和小说。1898年,他在家道中落后,否定了旧的科举道路,去南京进新的学校。当年4月,他考进江南水师学堂,1899年2月,又改进矿务铁路学堂。该校的总办是个主张“变法维新”的人,该校读新书的风习颇盛。鲁迅在这里学习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英语、德语等新知识,又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还研究过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1902年1 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4月派赴日本留学。 由于他了解日本维新是多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他在东京先进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自己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学医仅两年,他又产生了新想法,他认为要救中国,就须改变人民的精神,而文艺则是改变人民精神的有效武器,于是他开始从事文艺运动。 早在1903年,为了探讨“改造国民性”问题,鲁迅就取材于古希腊的历史故事,创作了《斯巴达之魂》。这篇文言的历史故事,颂扬了期巴达人的尚武精神,展示了温泉门之役的惨烈的战斗场面:三百个大无畏大无敌的斯巴达将士,包括两个王戚,全都执盾战死,“不作寄书邮”而生还。鲁迅赞颂说:“巍巍乎温泉门之峡,地球不灭,则终存此斯巴达武士之魂”。尽管从艺术上看,《斯巴达之魂》比较幼稚、粗糙,但是,一种激昂奋发、报效祖国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却始终贯穿在作品中间。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论及《斯巴达之魂》受时尚文风的影响时说:“尤其是那一篇《斯巴达之魂》,现在看起来,自己也不免耳朵发热。但这是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我还记得‘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是大家传诵的警句。”这都表明了鲁迅赴日留学后,是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边,热情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鲁迅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他非常重视“改造国民性”、向民众进行革命启蒙思想教育的问题。这种立场与观点,既反映在他的论文诸如《中国地质略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里面,也表现在他的文言文的文艺创作诸如《斯巴达之魂》和《怀旧》当中。 鲁迅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拓荒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于辛亥革命发生那年的文言小说《怀旧》,绝非什么无足轻重的练笔之作,更不是与他的《呐喊》、《彷徨》毫无血脉联系的即兴闲笔。我同意吴中杰和高云两位学者在《论鲁迅的小说创作》专著中的看法,他们从三个方面肯定了《怀旧》是成熟的作品,有其独到的社会、文化、思想、艺术价值:“我们说《怀旧》是一篇成熟之作,首先指的是它对社会现实揭示的深度。在这绘声绘色的描写里所显示出来的当时某些阶级和阶层的思想面貌是极其真实的,所发掘的问题,也是非常深刻的。不但为《斯巴达之魂》所远远不及,就是在当时的文艺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里的主题思想与《呐喊》、《彷徨》各篇已有直接联系。其次,人物性格的刻划也比较完整。金耀宗、秃先生不仅仅是作为某种意识的代表而存在,他们都有着分明的个性,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而行动着。此外,这里的讽刺艺术也较圆熟,为此后鲁迅小说中的喜剧性因素开其先河。”(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我们之所以再三强调《怀旧》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上的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还因为它是从晚清进步的谴责小说通向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高扬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已经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艺术范畴的中国现代新小说的桥梁。赵遐秋、曾庆瑞在其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怀旧》描绘了“一幅辛亥革命时期的世态图画。论内容,像谴责小说,说思想,则又高出一筹。”“而且,就《怀旧》看鲁迅呼唤新小说诞生,不仅是作家思想有了深刻的变化,作品内容与旧小说划清了界限,还在于鲁迅在新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了认真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怀旧》实际上也是鲁迅在小说技法上“古为今用”和“外为中用”的艺术心血的结晶。鲁迅在从事新文艺活动的过程中,也翻译了不少域外小说,象安特莱夫的《谩》、《默》,迦尔洵的《四日》,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言》里说过,他介绍翻译域外小说的目的,是要使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显然,他是借小说的革新,来为革命进行思想启蒙。《怀旧》的为新小说的开荒辟路,非一时之心血来潮,而是目标明确的创新之举。 《怀旧》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是借一个九岁的孩子(作品中的吾、余、予)的观察与感受,表现了辛亥革命在乡间不同社会阶层人们中引起的不同反应,主要是写了豪绅金耀宗和“吾”的熟师秃先生两个人的反应,另外还旁及了“吾”家之阍人王叟、仆人李妪,还有一批来秃先生处打听消息的乡邻。金耀宗和秃先生是沆瀣一气的莫逆。社会上一有风吹草动的变故,他俩就要凑到一起,共谋对策。小说以漫画式的辛辣笔触,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金耀宗和秃先生在乍听革命风声到来时“皇皇然若丧家之犬”的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