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降,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界的一大热点。但澳门地区的华文创作一直未被重视〔1〕, 零星的评论文章出现在报刊和学术研讨会上也是近年才有的事。事实上澳门是个和文学颇有缘份的城市,而八十年代以来其文学创作成绩也颇突出,随着1999澳门回归的临近,对澳门的文学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便有了现实和历史的意义。本文拟就1980年以降的澳门文学作一概要的述评,以期引起学界对此地文学的关注。 一、澳门文学历史的简单回顾 在过去,澳门和香港一样被视为文化沙漠,在人们的印象中,澳门文坛几乎寸草不生,即使有些文学作品也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和狭小的空间中生长而难以存活。事实上,澳门在历史上与文学颇为有缘,开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各地来往澳门的中外文人留下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概括而言, 澳门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明清时期,2.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时期,3.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期,4.八十至九十年代时期。明清之际旅居澳门的作家诗人有赵彦方、张穆、大汕、吴历、屈大均、劳之辨、方凯恺、陈恭尹、汪后来、金堡、汪兆镛等百余人,留下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古典诗文,如《离六堂集》(大汕著)、《编行堂集》(金堡著)、《三巴集》(吴历著)、《澳门杂诗》(汪兆镛著)等等。这些文人客寓澳门,其因“或为遁迹,或为旅行,或为西席,或为宦游”,据南韩学者李德超的看法,他们的创作可视为“澳门之中国文学”,〔2〕是岭南文学之支脉, 在这些旧文人墨客的笔下,凸显出澳门南国江城特有的人文地理景观和奇特的中西杂交的风土人情。这个时期澳门文学的特点是新奇趣怪、充满异国情调,在语言上则杂揉进一些番语新词,颇有特色,在情调上则有颓废气息和感伤色彩。 三十年代以后,新文学运动逐渐在澳门开展起来,茅盾、张天翼、夏衍、杜埃、秦牧、端木蕻良等都曾在澳门播下了新文学的火种,最早的新文学活动是陈少陵创办“小小书店”,出售大量新文艺作品,此后抗日救亡文艺社团大量涌现,如“起来读书会”、“前锋剧社”、“晓钟剧社”、“绿光剧社”、“修社”、“雪社”等等,或演出话剧、或创作抗日诗文,出版不定期的文艺刊物,这个时期的澳门文学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和新文学的艺术形式。五十至七十年代,澳门文坛相对沉寂,处于积蓄力量时期。《学联报》、《澳门教育》、《澳门日报》相继开辟了文学园地,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其时影响较大的纯文学杂志是手抄油印本的《红豆》,从1963年至1964年的两年间共出版了十四期(现大多散佚,仅存六期),发表了大量诗歌,小说和散文。这份油印的手抄本文学期刊已成为六十年代澳门文学存活的唯一见证。七十年代末一些作家逐渐在澳门结集,胡晓风、玉文、陶里、淘空了、高戈等为数不少的作家诗人或从东南亚或从大陆或从香港等地定居澳门,为八十年代以后澳门文学的勃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八十至九十年代可称为“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时期。所谓澳门文学形象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1984年《澳门日报》举办“港澳作家座谈会”,澳门中坚作家韩牧呼吁“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引起强烈反响,澳门的写作人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使命。这种文学自觉意识的苏醒和确立是澳门文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导。其二,为文学社团的创办,1987年“澳门笔会”成立,1990年五月诗社创办,此后澳门大学也成立了中文协会,这些社团的成立显现了澳门创作队伍的形成。其三为文学报刊的创办,1983年《澳门日报》开辟文学副刊《镜海》,《华侨报》增设文学副刊《华青》,1989年澳门笔会出版《澳门笔会》文学杂志,1990年五月诗社创办诗歌杂志《澳门现代诗刊》,澳门大学中文系随后也推出一份纯文学杂志《蜉蝣体》等等,从此澳门长期缺乏文学杂志的状况有了彻底的改变。其四为创作成绩的突出,除上述的文学园地发表了大量作品外,结集出版的文学作品是澳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并最富活力和个性的。1980年以来的澳门文学已逐渐形成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识、本土的文化色彩和多元化的艺术追求的文学景观。 二、从“赌城”至“诗城” 说起澳门,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闻名于亚洲的赌业,曾被称为“东方的蒙地卡罗”,“金城娱乐有限公司”、“皇宫娱乐场”、“葡京娱乐场”等等招牌满城皆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诗人的大量涌现,澳门是赌城的印象在文艺界有了很大改变,澳门甚至拥有了“诗城”的美称。十分活跃的诗人有韩牧、高戈、苇鸣、汪浩瀚、江思扬、梯亚、凌楚枫、淘空了、流星子、云独鹤、胡晓风、陶里、懿灵、凌钝、云惟利、玉文、金浪等等。他们各自以殊异的艺术追求把澳门诗坛渲染得多姿多彩。 《澳门现代诗刊》的发刊词基本上反映出澳门当代诗人的艺术追求。“毋庸置疑,文化开放与文化交融应为澳门的文化特征,正是八十年代的移民潮为这块因具有东西方生活方式渗透而产生诱人魅力的弹丸之地增添了生气,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猛进方面,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创造力的突发方面,在文学领域,较具前卫性的澳门现代诗的突破趋势颇为人注目,仅以五月诗社的澳门现代诗人群体而言,已明显地呈现一种辐射的格局,鼓吹超前意识,提倡创作多样化。”〔3 〕多元化的艺术追求是澳门当代诗歌的第一大特征。通过阅读大量的诗集诗作,我们可以把澳门当代诗的艺术取向大致划分为四种:其一为古典传统取向,代表诗人有胡晓风、云惟利、江思扬、云独鹤、凌楚枫、汪浩瀚等,他们的诗作追求古典意蕴的营构,继承传统重铸古意是这些诗人的突出特征。江思扬的诗集《向晚的感觉》化用晚唐诗人李商隐《乐游原》为名,而长诗《向晚的感觉》则直接援引李商隐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各部分题名,明显地透露出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古典朦胧美感的心仪。正如澳门学者黄晓峰所言,江思扬“向晚的感觉”里有“杜牧的诗情”和“江南的古典”。汪浩瀚则有丰富的古典诗词素养,其诗作古典意味比江思扬更浓郁,更富空灵的古典美感,如《落化》所咏叹的“你我重逢,正时落花时节/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李龟年/雨后,酒楼下传来卖花声/人不见,绿荫森森的庭院”,再如《掌灯》:“只需一壶浊酒,一卷古籍/一阵绵绵雨或一撮星光/无边的良夜/你殷勤为我的小屋掌灯”。这些作品既含蓄空灵又缠绵多情。胡晓风的《烟梦湖》则有宋词的意味:“你把脂痕留给枫叶/我借芦花点缀鬓边/雁筝不响,昨宵残梦不温……”。女诗人凌楚枫的作品比汪浩瀚的更缠绵婉约,并且具有女性特有的气质“你几时才会在夜里提灯/偷看伏贴在你脚下的一双耳朵/正等待雨的铃声风的铃声/等你伸出冷冷的长臂/将沉舟交给岸/将岸交给山/等唤醒山上的凤凰/凤凰不是鸟/只是今夜为我殉红的一地流花”(《青谏》)。此诗既有古典的婉约幽怨,又有女性的敏锐感觉。这种古典诗情的现代薪传实质上体现出澳门诗人的文化乡愁和中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