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小说家、剧作家,也是诗人,而且是新诗人。虽然老舍确曾谦称“我非诗人”〔1〕,且诗亦非其主攻方向, 但如果把老舍创作的数量不多的新诗通览一遍,你会承认臧克家说的“老舍确乎无愧于新诗人这顶桂冠”〔2〕的话,言之不谬。 首先应该澄清的是,老舍发表最早的作品是诗,而不是小说。一般认为他的处女作是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时间是1922年。其实,早在1921年2月5日,他就在中国赴日留学的刊物《海外新声》上发表诗作了。只是这一诗情被写小说的兴趣所压抑,未能进一步舒展。直到1930年他来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有了安定的工作,建立了美满家庭,在荷花、垂柳、山色水光的优雅环境中,这般诗情才又勃发起来,连续在《齐大月刊》、《论语》、《现代》、《申报·自由谈》等报刊上发表新诗。他在济南住了4 年,共发表新诗近20首。后来在抗战中、建国后他又陆续写了一首长诗(《剑北篇》)和近30首短诗。不过,无论从诗味的醇厚,还是风格形式的多样看,写于济南的那近20首诗应该是最能显示老舍创作个性和诗作才华的。这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中,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老舍在1941年写的一篇文章《怎样写诗》中说:“凡写一题,须有真情实感。”〔3〕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当时可以写小说, 也确曾写了4部长篇和20几个短篇,不是非写诗不可。 事先也没有一个要写什么样的诗的框框,他只是有感而发,或为文,或为诗,完全是兴之所至,极为随意的。所以,他写的诗也归不到哪个流派去,他自成一派。这近20首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幽默写实风格的,与当时的政治抒情诗不一个味,与其他现实主义诗歌也有区别;另一类是浪漫抒情风格的,也与社会上吟唱一己之悲欢的感伤主义诗歌异路。他走的是自己的诗歌路子。 激发老舍提笔写诗的是日寇猖獗、国难当头的现实。1928年济南刚刚发生过“五三”惨案,1929年日本兵才从济南撤出,1930年夏老舍就来到了济南。伤痛犹在,耻辱未雪,预想济南应是一片同仇敌忾、抗日爱国的气氛,可是来到后见到的,却是人们对惨案的迅速淡忘。现实与预期的强烈对比,使老舍不能不深深地感到忧虑和悲哀。发而为诗,这就是他来济南后写的第一首诗《日本兵撤了》。这首诗就奠定了他用写小说的手法来写诗的那种幽默写实风格。诗从校内的操场、课堂,写到校外的商店、车站,把日本兵撤走后人们松懈麻木的情景和苟安自私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维妙维肖,非常传神:“我到讲堂去听讲,/师生们喜气洋洋。/女的换上了新鞋新袄,/男的脱了蹩脚的军装。/先生说薪水六成有望,/况且,嘻嘻嘻嘻,中国哪会一时就亡!”这种写法在当时诗歌界是少有的,无可依傍,靠的就是他在英国写《赵子曰》、《二马》等幽默小说时的一些积蓄。后来他还作为一条写诗的经验介绍过。他说,要写好诗,必先写好散文,要写好散文,必先写好故事,“能于故事中,于适当的字传情写景,然后才能更进一步,以最精炼的文字,一语道出,深情佳景。无至情,无真诗”。〔4 〕这种写诗主张也是老舍特有的,为了写好故事,就要注意场面、情节、人物、细节的描写;为了诙谐幽默,就得模仿讽刺对象的口吻,就得在语言上下功夫。好在老舍有这方面的锻炼,故写起来得心应手,似不费力。 《国难中的重阳》一诗的场面气氛就写得很好,描绘了济南千佛山重阳节人群熙来攘往赶山会的情景,调情骂俏的,买卖山货的,烧香拜佛的,怨天尤人的,从山脚写到山腰,从日出写到日落,好像展示一幅热热闹闹的民俗图。直到快结尾时,用“谁知道‘九一八’/谁爱记着那臭‘五卅’”两句话一点,这幅民俗图忽然有了讽刺意味。国难当头,竟还其乐融融,国人麻木到了何种程度!原来在有声有色调侃的叙述语调中压抑着诗人愤激无言的悲凉情绪。 情节构思可以《空城计》一诗为例,写日本兵攻城,遇到城里静悄悄无动静。他们吓了一跳,以为守军像当年诸葛亮唱空城计,四下有伏兵呢?孰不知进去登城一望,只见“大车小车齐向南,/黄沙滚滚风浩浩”,原来是逃跑将军比赛跑,“一气跑到土耳其,/安居乐业大寿考”。讽刺也是很尖锐的,这类诗大多有或整或分的情节设计,单纯而曲折。《教授》一诗是刻划人物的,通过一些琐事细节,把一个空谈爱国,言行不一,慕虚荣无实学的知识分子形象活画了出来,好像是从钱钟书《围城》中走出来的角色。 老舍还善于用模仿讽刺对象的口吻,来勾画这些人的丑恶嘴脸、揭示他们阴暗心理,达到鞭笞的目的。如《长期抵抗》一诗就是以讽刺对象为角色的戏剧独白,把嘴硬心虚、说是长期抵抗却步步退却、阿Q 气十足的行政当局怯懦无赖的神态表露无遗,“敢过来不敢,小子?/敢!好,你小子是发了疯。/你真过来?咱们明天见,/和疯狗打架算不了英雄”。活脱脱一个上海滩的瘪三泼皮。《恋歌》中的独白角色是一个涎着脸皮的求爱者,用类似鲁迅的《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的风格,把一个以爱情为交易达到个人物质满足的厚颜无耻家伙的肮脏卑劣心理,入骨三分地勾划了出来。《日本撤兵了》与《空城计》中也穿插着几句戏剧独白,造成视角转换,使情节更为生动,讽刺效果更妙。语言的诙谐也是这类诗的特点,在前面举例中已可领略一二,在《恋歌》与《痰迷新格》两首诗的题记中更有上乘发挥,语言半文不白,妙趣横生,令人读后忍俊不禁,这儿就恕不一一抄录了。这类诗充满喜剧色彩,严肃的主题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出来,别有一番无奈与冷峻,抽打讽刺对象用的是一根“笑”的鞭子,只是笑过以后不是轻松,而是沉重。 老舍写国难的诗中也有用严肃口吻写的,如《国葬》表达了对一位牺牲在抗敌战场上的无名英雄的崇敬、痛惜、追念之情。“中国是你慈亲,/你有四万万兄弟姊妹”,语言亲切,真挚动人。《打刀曲》类似劳动歌谣,语句与拉风箱的“呼嗞声”、打铁的“叮当”声应和,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如急骤的鼓点,造成一种紧张热烈的劳动气氛,表达前后方将士民众同仇敌忾抗敌的战斗意志。不过,这类诗量不多,个人特色也不够鲜明。老舍在30年代诗歌创作中对诗坛的主要贡献是在前一类诗中。遗憾的是后来诗人并未沿着这一富有个人特色的路子走下去,在以后抗日战争中和建国后的诗歌创作中,没再能读到这类诗作,其个人特色也越来越淡,以至于完全消失。这有时代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