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它在国际舞台上演出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场戏,展露了新的研究趋向。 从1979年《当代》首开先例刊登台湾作家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作品风行当今大陆文坛;从1982年6 月在广州举行全国第一届“台湾文学研讨会”,到1997年11月于北京召开“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华文文学创作区域覆盖面日益扩大的同时,华文文学研究也呈现出深化与拓展的态势。它不仅经历了研究队伍由小到大、由沿海到内地并渐趋遍地开花的外在形态变化,更重要的,这种研究发生了由单一到多向、由个体作家评论到整体文学面貌把握、由单纯的文本研读到深厚的文化意识观照的内在精神变化。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即是有力的明证。 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是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华文文学在其大本营——中国本土的集结,它所展示的是一种在跨世纪之交背景上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围绕“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的总主题,会议分别以“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观察”、“汉语思维、地域推移与母体变奏”、“华文文学中的女性书写”、“华文文学的都市性与现代性”、“华文文学的文化学思考”、“华文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海外华文文学论谭”为题,深入探讨了华文文学的特征及发展前景。对于15年来的华文文学研究成就,这次会议无疑是一次检阅和总结;对于走向21世纪的华文文学研究,它又具有一种前瞻的意义。跨世纪之交背景上颇具规模的研究力量的集结,显示出华文文学学科意识的确立与新的研究格局的形成。 有这样一些研究趋势值得人们注意。 其一,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观念已经成为共识。 华文文学作为世界上最大语种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使用华文的人占四分之一,而且遍布中国大陆之外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华文文学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目前,60多个国家的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中文课程,许多国家的大学设有中文系。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从事华文文学的创作者,其人数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语种文学,皆难望其项背。当今海外有两千多位作家,近百个文学团体;在中国大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加上各省市作协会员,则超过3万人。 与此同时,华文文学研究的日趋组织化和规模化,成为华文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中国本土而言,从沿海到内地,从各地社科院到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不断举行各种规模与形式的研讨活动。从全国第一届“台湾文学研讨会”,到后来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再至今天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仅就会议名称的变化, 也可以看出华文文学研究格局扩展的幅度。 不仅如此, 1986年,“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同世界”会议在德国召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刘绍铭教授与德国汉学家马汉茂教授,一同主编了《世界中文小说选》,在“大同世界”这个概念下把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华文文学放在一起,这种独创性标志了在“文化统一”宏观视野中的整合趋势。90年代以来,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还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海内外学者目前正在酝酿成立“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台湾和香港地区先后举办了以“文学中国百年”与“香港文学五十年面面观”为题的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将主题确定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这表达了海内外学者渴望集合起来形成整体的共识。过去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学者,往往不研究中国大陆文学;而研究中国大陆文学的学者,又往往忽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某一国华文文学的学者,甚至也不研究其他国家的华文文学。这种区域分割、各自为战的情形,影响了华文文学整体的世界眼光的形成。有感于华文文学研究的整合趋势,与会者强调,用同一母语创作的华文文学既然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对世界华文文学的总体把握便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放眼当今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形成了几大板块,即中国的大陆和台港澳文学,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日本和大洋洲的华文文学,北美、南美和欧洲的华文文学。在这个总体格局中,大陆文学无疑是最大的板块,是华文文学同心圆的圆心。香港文学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中国与海外华文文学最理想的交流中心,在香港回归后的今天愈来愈显示出它对于华文文学世界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基于中华民族文化母体的联系,同根同源又各具特色的华文文学几大板块之间互为影响,彼此参照,出现了新的创作景观。近年来大陆散文包括随笔、小品和杂文的重新兴旺,小小说创作的崛起,便与台港澳和东南亚有关创作的影响分不开。随着各民族文学交流进程的加快,不仅海内外华文文学将加速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而且华文文学与东西方各国非华文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也不断加深。在世界逐渐变成地球村的过程中,你走向我,我走向你,通过吸收、融合,变成新的自我,这是华文文学面向当今世界坚持民族性的开放姿态。鉴于此,如何在对各地区华文文学作家作品做微观研究的坚实基础上,加强对世界华文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整体研究和考察,特别是对不同板块的华文文学特色及互相影响做更多证同辨异的研究,乃至对海外华文文学与所在国文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就成为当今华文文学研究势在必行的一种趋向。 其二,文化学的思考打开了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回眸以往的华文文学研究工作,与会者深切地意识到,仅就文学本身来研究文学是不够的,必须把文学研究同整个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避免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华文文学研究走向深化。特别是随着世界文化西方中心说的解体,在未来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以华族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再度兴起,将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文化现象,并给世界华文文学带来思想的活力和艺术的创意。由此看来,研究华文文学必须具有文化学的视野和跨文化的方法。如何以文化—文学的纽带,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种跨文化语境中的写作,海外华文文学从本质上讲是海外华人心系“双重家园”历程的结晶。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无法回避多种文化命题。这次研讨会上,特别引起与会者关注的,有如下内容: (1)关于华文文学的“双重传统”。 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华文作家,一方面,作为“龙”的传人,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从思想感情到行为举止都受到民族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对故国家园的精神皈依是他们挥之不去的人生情结,“中国文学传统”成为华文作家创作的“灵根”。另一方面,海外华人赖以生存的国家或地区,又自有他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人情、文化模式和历史背景。海外华文作家在逐渐认同、吸纳居住国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传统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本土的文学传统”。借助中国人血脉中华族文化之灵根,融合所在国的“本土文学传统”,双重文化传统语境下的写作,使得华文文学成为中华文化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长出的新花果。离开了对“双重文化传统”的考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的不同素质与特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