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论题和材料 对沈从文的再发现,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九四九年以前作家的作品上,是很自然的事。从一九四九年起沈从文绝少创作,似乎作为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已经停止;沈从文的再发现中,人们虽然对于他的文物研究成就十分惊讶和赞叹,但那已经是在文学范围之外,文学研究者似乎也没有多少话好说。既然一方面没有多少可以注意的东西,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又逾越了专业范围,那么从一九四九年起的沈从文,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似乎就是不特别重要的,对于从此以后的叙述也就可以是简略的、一笔带过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整理、公开的资料对于研究从一九四九年起的沈从文仍然是相当不充分的。然而就是已有的资料,已经能够构成对一些被普遍认可的一般性说法的质疑。譬如《从文家书》〔1〕的出版, 就引发出许多值得重新思索的问题。《从文家书》从一九四九年起的内容占了二分之一强,这些内容是不是“文学”?〔2 〕按照惯例我们可以把书简当作广义的散文,当作文学作品看待的。其实仅仅如此远远不够,我们完全可以把书简就当作书简,不必去攀附散文,从而进一步认识书简这种写作形式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文学史意义。在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下,文学作品的公开发表机制往往是意识形态审查和控制的方式,对照五六十年代公开发表的散文和同一时期的“从文家书”,我们会强烈感受到一种堪称巨大的反差,感受到家书所表露的思想、情感的“私人性”与时代潮流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特别时期,正是在“私人性”的写作空间里,“私人性”的情感和思想才得以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和存在,才保留了丰富的心灵消息,文学也正是在这种空间里才得到庇护和伸展,能够对时代风尚有所疏离和拒斥。《从文家书》这样一种潜在的写作文本的出版,至少使得那一段时期的文学史变得不像原来那样单调乏味了,仅就此而言,便不可以说沈从文的作家生涯到一九四九年就已经结束。书简这种典型的“私人性”写作空间,为通常的文学史所忽视,可是对于特殊时期的文学史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论述从一九四九年起的沈从文的心态和精神世界,依据的材料主要如下: (一)《从文家书》后半部分,其性质和意义如前述; (二)公开发表的一九四九年起的书信、日记、检讨等各类文章和旧体诗; (三)关于文物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于《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一书〔3〕; (四)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作品,主要是四十年代写作《绿魇》、《烛虚》、《潜渊》、《长庚》诸篇什时期的作品。 一、“疯”与“狂” 从一九四九年一月起,沈从文陷入“精神失常”。“精神失常”其实是个极其模糊的说法,据此我们难以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认识。他的“精神”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失常”的“常”是指什么?从哪一种角度看是“精神失常”?如果换一种角度呢? 《从文家书》中《呓语狂言》这一部分,汇编了沈从文“生病”过程中所留下的一些文字材料,我们需要仔细看看通常所说的沈从文的“疯狂”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沈从文在张兆和一月三十日致他的信上写下了许多批语,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给我不太痛苦的休息,不用醒,就好了,我说的全无人明白。没有一个朋友肯明白敢明白我并不疯。大家都支吾开去,都怕参预。这算什么,人总得休息,自己收拾自己有什么不妥?学哲学的王逊也不理解,才真是把我当了疯子。我看许多人都在参预谋害,有热闹看。〔4〕 另有一段相类的文字: 金堤曾祺王逊都完全如女性,不能商量大事,要他设法也不肯。一点不明白我是分分明明检讨一切的结论。我没有前提,只是希望有个不太难堪的结尾。没有人肯明白,都支吾过去。完全在孤立中。孤立而绝望,我本不具有生存的幻望。我应当那么休息了!〔5〕 这两段文字相当触目,触目的原因还不在于不承认自己的“疯”,而在于尖利地指出周围的人“不肯明白不敢明白”,“支吾过去”。在此,沈从文把自己跟几乎所有的朋友区别、隔绝开来,区别、隔绝的根据,说白了就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大变局中,周围的人都能顺时应变,或者得过且过,而他自己却不能如此、不肯如此。他所意识到的“完全孤立”当然与左翼文化人对他的猛烈批判有关,即使在“病”中他也仍然十分清醒:“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写了些什么我也就不知道。”〔6 〕除了此类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他自身的“乡下人”品性也在这时特别执拗地显示出来,在他没想通之前,这个冥顽不灵的“乡下人”是不会顺时应变的。而在一切都顺应趋变的时局和情势下,他的话就显得非常刺耳:“小妈妈,我有什么悲观?做完了事,能休息,自己就休息了,很自然!若勉强附和,奴颜苟安,这么乐观有什么用?让人乐观去,我也不悲观。”〔7〕 正是沈从文自己,十分清楚地表述了他的精神状态和产生这种状态的根源。他在五月三十日写道: 有种空洞游离感起于心中深处,我似乎完全孤立于人间,我似乎和一个群的哀乐全隔绝了。〔8〕 又写道: 世界在动,一切在动,我却静止而悲悯的望见一切,自己却无份,凡事无份。我没有疯!可是,为什么家庭还照旧,我却如此孤立无援无助的存在。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你回答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