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潮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它的总纲领、总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术语是法国哲学家库辛于1818年首次提出的,而确定它的概念则是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戈蒂耶在《(阿贝杜斯)序言》(1832)和《(莫班小姐)序言》(1834)中指出:“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充分发展。绘画、雕塑、音乐,都不为任何目的服务。”又说:“真正称得上美的东西只是毫无用处的东西。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它体现了某种需要。”年轻些的诗人波德莱尔也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诗歌除了本身以外别无目的,也不可能有任何目的。”这种唯美的思想在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聚会中已经在发展着,当雨果率领开始第二次浪漫主义大进展时,它无疑已进入“为艺术而艺术”的热忱阶段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自觉的,唯有戈蒂耶和波德莱尔是以它作为最终目标,也即是宣告艺术的绝对独立。戈蒂耶在小说《莫班小姐》里表达的是这种思想,波德莱尔从爱·伦坡那里学习的也正是这种思想,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诗集《恶之花》上面。正是有了他们“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法国的这一文学才在国外产生了影响,尤其影响到海峡彼岸的英国。 在伦敦,一群“波西米亚人”经常谈起戈蒂耶和波德莱尔。一小批宣传者四处奔走,传播着“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诗人史文朋。他读过波德莱尔的《恶之花》1861年修订本,并且给作者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赞扬作者见解超群,“胆敢公然宣告:诗歌艺术和训诫教化毫不相干。”他对戈蒂耶的《莫班小姐》也备加推崇,称它为“美的金书”。史文朋的见解连同这种崇拜,得到美国画家惠斯勒的赏识,于是两个人的结识产生一个结果,史文朋将惠斯勒介绍给了罗塞蒂和他的朋友莫里斯、琼斯、布朗。 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协会的三个发起人之一,另外两个是韩德和密雷。这个协会成立于1848年,1850年出版刊物《萌芽》。在协会成立的前后,他们读过霍顿写的《济慈传》,重新引起对这位浪漫主义时代第三个伟大诗人的兴趣,从他的诗歌看出了古典与浪漫,灵与肉的最圆满的调和,觉得那正是他们在美术里企望不到的境地。为此他们将它移植到自己的画里,并开始崇尚1508年拉斐尔离开佛罗伦萨以前的作品所具有的真诚率直的画风,以反对当时流行的学院式艺术。这本是绘画上的一场革新活动,因为罗塞蒂不仅是画家,还是诗人,所以他把协会的美的理想传播到文学创作中。他的著名诗篇《神女》(1850),描写圣女升天后还眷恋世上的情侣,通过肉的灵化和灵的肉化幻想出在天国和情侣永不分离,体现了一种灵肉合致的思想。《生命之家》这个诗集也包含了类似的主题,以致使布卡南等批评家以“肉体派的诗”相非难。史文朋没有参加拉斐尔前派,但他是罗塞蒂的热烈支持者。他和拉斐尔前派一起被卷入了称之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奇特狂潮。 1866年史文朋的诗集《诗歌与谣曲》出版,是标志这一运动到来的文学先兆。这本诗作的风格,正如批评家佩特写到的:“其色调错综复杂,光怪陆离,有如‘红莲花’一般。夏日的影响有如血液的毒汁。”这是对维多利亚时代清规戒律的一次严峻挑战,其结果是引来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佩特正是通过史文朋的影响吸取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并作出种种努力来解释它,使之渐渐变成一种美学体系。他于1897年结集出版的《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的结论中写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充实刹那间美的感受。”他重申由感觉取得经验,说:“并非经验的结果是目的,经验的本身就是目的。”主张在经验之上放置生活的焦点,“使得强烈的,宝石般的火焰一直燃烧着”,永远“保持这种心醉神迷的状态”,就是“人生的成功。”他认为,艺术才是充实生命和无数瞬间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因为你从事艺术活动时,艺术向你坦率地表示它所给你的,就是给予你的片刻时间的最高的质量。”这种由感觉主义、刹那主义酿出的艺术至上主义,曾给予唯美主义运动以不可思议的影响,他的声望也由此达到顶点。 名重一时的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在给友人路思的信中,说到自己在牛津大学上一年级时就爱读佩特的《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并且承认在自己的生命中没有一刻不对佩特表示尊敬。他在佩特那里还结识了西蒙·所罗门,并为所罗门那种为艺术本身的艺术精神所迷住。带着同样的热忱,他在惠斯勒举办的一次早餐会上认识了惠斯勒。惠斯勒是创造艺术的人,而不是美学家,王尔德觉得从这儿学到的比在牛津大学学到的多。惠斯勒说的“艺术家要高于自然”,使他念念不忘,从而认定自己要做一艺术的辩护士。于是一出牛津大学,就大胆发挥他的主张,到处宣传他的主义。1881年,他把毕业前后写的诗集成一册,题为《王尔德诗集》出版,轰动了当时文坛。他从美国演讲旅行回国后不久,便来到唯美主义者喜欢逗留的地方——巴黎。 巴黎对王尔德的影响几乎和对乔治·摩尔影响差不多。摩尔在那里认识了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并在于斯芒的《逆向》启发下写了用“亚里斯多德式的欢悦”轻松愉快地对待唯美主义的“一位青年的自由”。王尔德在那儿很快就结识了爱德·龚古尔、都德、马拉美,还从于斯亡的“逆向”里,形成了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最初构想,并受于斯芒和福楼拜的“希罗底”的启发,写下了诗剧《莎乐美》。这两部作品,写的都是灵肉冲突而结果是肉的悲惨命运,充满着病态的色情和神秘主义倾向,堪称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1891)中借亨利勋爵之口说出的一句话:“通过感官治疗灵魂的创痛,通过灵魂解除感官的饥渴”,已经成了唯美主义的一句格言。《莎乐美》是1892年王尔德在巴黎用法文写出的,1894年由他的好友道格拉斯译回英文在英国出版。英译本所附的插图出自青年画家比亚兹莱之手。画面上,莎乐美浑身珠光宝气在希律王面前跳着淫荡的舞蹈,而先知约翰的头颅却在银盘上鬼魂似地熠熠生辉。这种堕落的场面和华丽的内景,使人联想到邪恶、放纵与奢侈。不过对比亚兹莱来说,他确实获得了成功,《莎乐美》使他一举成名,而他又使《莎乐美》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