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联合举办的台湾作家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 吕赫若是台湾地区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历经了日帝统治和复归祖国两个时代,在1935年至1947年短暂的12年创作生涯中,创作出了《牛车》《日夜》《清秋》《冬夜》等数量可观的现实主义杰作,曾被人誉为“台湾第一才子”。但由于吕氏的大部分作品是用日文创作的,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1995年,由台湾淡江大学林至洁教授翻译的《吕赫若小说全集》在台湾出版,这才引起了两岸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吕氏的小说得以重新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 本次研讨会中,两岸代表主要从吕赫若作品的民族性、思想性、抗争色彩、乡土艺术等方面展开了热烈、坦诚、友好的讨论。与会者认为,吕赫若是一位受左翼进步思想影响的、以观念和艺术的双重探索给台湾地区文学留下厚重一页的重要作家。他以真诚与良知,同情弱小和女性、关心劳苦大众的疾苦,维护了台湾人的人格尊严,体现了强烈的反殖民、反封建的爱国情怀。 与会者指出,吕赫若的作品富于反省和批判精神,对社会和生活的洞察与艺术把握,为人们留下了特定年代人世的悲凉记录,留下了日据时期殖民统治下地火在运行、在奔流的深刻记忆,展示出台湾三、四十年代社会历史的真实画卷,丰富了台湾地区文学宝库。 会议还对吕氏作品抗争意识的多重面貌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认为他的思想体系极为丰富,具有独特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