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0年代,台湾社会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作为反映这场变革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异常活跃,而在文学领域尤为突出。一批60年代出生、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新人类作家”脱颖而出。他们以社会大变革为背景,用新的知性和感性、新的语言和技巧来反映正在走向都市化的台湾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在台湾文坛上刮起一股强烈的“都市文学”风。林耀德便是这一文学思潮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林耀德生于1962年,1996年1月病逝,年仅34岁。 他自幼受家学熏陶(其父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诗文才情早露,1977年7 月即将进入高中时,他就以处女诗作《掌纹》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在辅仁大学法律系就读期间,他积极参加“草根”、“四度空间”等诗社活动,以其创意写作与前卫性风格逐渐引起文坛注意,并屡获台湾各类文学奖,如第二届台湾学生文学散文奖及第四、五届小学奖等等。1987年他发表第一部诗集《银碗盛雪》,从此崛起于台湾文坛。在其前后大约二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里,他出版了7部诗集、3部散文集、7部小说集、2个剧本、6本文学评论集,选编了《新世代小说大系》、 《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等12 部台湾当代文学作品集, 并获得国际及台湾各类文学奖28项。此外,他在担任台湾青年写作协会秘书长期间,曾策划了一系列当代台湾文学研讨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将一个松散的团体变成一个很有生气的、推动当代台湾文学发展的强有力文学组织。综观其文学活动,最突出的是以多种文体对于“一座城市的身世”展开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营造“都市文学”的殿堂。他掀起并领导的这股文学思潮对台湾当代文坛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本人也俨然以台湾新世代文学的代言人自居。 一、林耀德“都市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生于都市、长于都市,把都市“看作家乡和田园”的林耀德,在短短二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一直把反映都市的现实和都市人的心态、建立台湾“都市文学”视为己任。他的“都市文学”思想和理论产生与形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必然产物。80年代初,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和岛内经济的快迅发展,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着巨大冲击,台湾进入了重要“转型”期。 在政治上,以党外运动为代表的各类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国民党迫于民众压力,开始实行“政治革新”,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党政革新六大议题”。同年9月,台湾第一个反对党民进党成立。 1987年7月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不久又开放党禁、报禁, 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 标志着台湾“强人政治”结束,政治体制由国民党“一党专制”开始向“一党优势(国民党)、两党抗衡(国民党、民进党)、多党竞争”的政党政治转型。台湾政治“本土化”、社会“多元化”趋势迅速发展。 在经济上,由于其基础工业与重工业的改造重建工作告一段落,以外向型加工出口为主的劳力密集型产业在台湾发展到了顶峰,为赶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台湾开始大力发展信息工业、电子工业。从80年代起,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台湾当局提出“产业升级”政策,实现由劳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化,并以“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与之相配套,来全面推动台湾经济发展。 台湾政治上、经济上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导致整个社会生活形态日益都市化,这一巨变是台湾“都市文学”思潮产生的内在因素。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在台湾传播的影响。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冲击着台湾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随着台湾社会都市化、商业化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社会现象与问题,已逐渐在台湾出现,并且很快成为社会的主流,台湾已具备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社会基础。于是,70年代末发源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台湾的知识界和传播媒体上出现并迅速流行开来。“热衷的人津津乐道,许多‘后现代’专家的言论——包括建筑、艺术等等——频频见诸报章、杂志”〔1〕, 并很快地弥漫整个台湾文化领域。1987年几乎成了台湾社会宣布西方“后现代”年。这一年上半年,台湾大学外文系邀请美国著名当代后现代主义学者哈赞赴台做了一系列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演讲,随即台湾知识界、学术界及舆论界中出现了讨论后现代主义的“热浪”。《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设专题讨论“后现代”问题;台湾清华大学举办的“文化、文学与美学研讨会”,以及淡江大学举办的“台湾国际比较文学研讨会”,都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当代重要文化、文学思潮为主题,开展探索、反省与批判的讨论。在此股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台湾文坛一批新世代作家的创作方向与实践,很自然地投向描写反映现代化都市和后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以满足都市人们的精神生活。林耀德的“都市文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打上了很深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烙印。 (三)“新人类作家”新的历史价值观念。1962年出生于台北市的林耀德,和其他“新人类作家”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他们拥有不同的籍贯(林祖籍福建),但历史带给他们的这种身份和心理包袱并未影响其视野,因为他们大多出生在台湾,从出生到成长,几乎伴随着当代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他们没有父辈们的战争经历,也较少有政治上的偏见,因此在思想上没有老一辈作家们那种流离异乡的苦闷与乱世怀乡的浩叹。生活在不断转型的台湾社会中,他们体验着台湾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现代商品化社会的经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在两岸长期隔绝中,台湾文化与祖国大陆文化失去应有的联系,“五·四”以来大陆作品几乎全部成为禁书,造成了台湾历史文化的断层,而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理念、思想文化意识却伴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渗透到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林耀德他们这一批战后出生的新一代台湾青年很自然地接受了西方都市文化,并且也是最愿意从文学角度来反映台湾都市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