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伴随着世界文化革命潮流的兴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空前的伟大变革,这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此为起点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年,却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纪的诞生。作为其重要组成之一的东北现代文学,就其主流而言,反映三十年来东北社会历史进程,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表现东北各阶层人民的苦难、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丰富和充实中国现代文学无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东北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东北社会形态的演变同步,应大致包含三部分:(一)五四到“九·一八”以前的新文学;(二)“九·一八”事变后曲折发展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其间,崛起于关内文坛的东北作家群及其创作是东北现代文学最具华彩的乐章;(三)抗战胜利后的解放战争时期文学,以东北解放区文学为主,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文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说,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贯穿于东北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东北现代文学虽然起步晚,阶段水平不平衡,但在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创作中皆有独领风气之先而应名留史册之作。特别是1931—1949年的二十余年间,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坛贡献出抗日文学的先锋作家群体——东北作家群,而且以坚实多样的创作实绩展示了殖民统治下文学发展的特异形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内容,在更高的层面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提供了抵抗文学的实证。同时,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的翻身农民系列形象。东北解放区文学所遵循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为建国后东北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东北新文学起步较关内迟缓。然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毕竟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随着那滚动的时代车轮,冲击着关东大地。1919年开始,《泰东日报》、《盛京时报》等报纸陆续刊登介绍新文化思潮的文章和新文学作品。鲁迅、叶绍钧、冰心、刘大白、俞平伯等人的新文学作品,给东北新文学作者以最初的启蒙。1921年4月, 《盛京时报》开始刊登本地作者新诗,如金光耀《问牵牛花的话》、幺生的《牧童歌》等。1923年以后,效仿关内文坛,相继涌现出一批进步的文学团体。其中,吉林的穆木天、郭开轩、刘政同等人组织白杨社(出版《白杨文坛》杂志),沈阳的梅佛光等人组织启明学会(出版《启明旬刊》杂志)。它们倡导新思潮,反对封建势力,成为“东北文坛新文学运动第一次具体的表现”〔1〕。1928年,东北易帜,关内外形成统一的局面。 在左翼文学推动下,成长中的东北新文学呈现出明显的革命倾向性,兴起了“普罗文学”、“民族爱国文学”等文艺思潮。此期的东北新文学,多依赖报纸副刊,总体艺术水平不是很高,但传播了新思潮,于新文学创作是初步的尝试。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有成就的作家,如萧军(三郎)、萧红(悄吟)等人就是在此氛围下开始文学启蒙和创作的。几年间,东北新文学以突进姿态走完了关内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路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东北新文学的正常发展进程被阻断,呈现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是复杂扭曲的面貌。一方面,日本殖民当局疯狂鼓吹法西斯文学,扶植卖国主义的汉奸文学和为敌人歌功颂德的粉饰文学;另一方面,在党的领导影响下,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抗日文学始终存在着、斗争着、发展着。可以说,在东北作家中死心塌地当汉奸的民族败类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在民族情感感召下,葆有文学家的良知,以多种文艺形式,隐晦曲折地表达东北人民热爱乡土、仇恨侵略者的爱国情绪。在东北沦陷的十四年中,爱国进步文学在与日本殖民当局扶植的卖国汉奸文学、粉饰文学的较量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其大致经历可分三个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为第一阶段。 东北沦陷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忙于军事侵略,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尚未严密。在敌伪统治比较薄弱的哈尔滨地区,形成了以中共党员和爱国作家为主体的北满作家群。其主要成员有金剑啸、姜椿芳、舒群、罗烽、萧军、萧红、白朗、山丁等人。他们翻译介绍外国(尤其是苏联)作家的作品,开展新戏剧活动,以报纸副刊为阵地,创作、发表了许多抗日和暴露现实的作品。如金剑啸讴歌抗联勇士的长诗《大兴安岭的风雪》,萧军的小说《烛心》,萧红的小说《夜风》、《王阿嫂的死》,罗烽的话剧《两个阵营的对峙》等,为沦陷区文学树立了正视现实,暴露黑暗的传统。1930年10月出版的萧军、萧红的小说合集《跋涉》,代表了此期文学的主要成就。1934年,萧军、萧红、舒群等人为逃避日伪迫害,相继南下,哈尔滨地区的文艺活动渐渐冷落下来。1936年左右,在中国左翼文学的中心上海,流亡的东北作家以集束式的创作和群体优势给当时文坛以新奇和震动,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东北作家群,其主要成员皆来自哈尔滨北满作家群。 可以说,东北生活题材的作品最早出现于中国现代文坛,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些东北籍作家,如沉钟社的杨晦、创造社的穆木天、绿波社的于成泽(于毅夫)等人已在他们的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中,描绘了封建军阀统治下东北人民的生活和反抗,勾勒出东北鲜为人知的壮丽的自然景观。三十年代以后,李辉英、师田手、马加(白晓光)、李满红、雷加、林珏(唐景阳)等东北籍作家,也在关内各地发表过反映东北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但他们的作品发表时大多比较分散,也未形成流派,对当时文坛未能产生强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