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97年8月9日 地点:吉隆坡联邦酒店 人物:王蒙 雷达 杨匡汉 古远清 马相武 王蒙:华语华文具备国际性,有强大的亲和性,不但能与马来文化亲和,也和欧洲文化等其他文化交流共存,互相学习,互相吸收。这样才使得中华文化能一直流传下去。 杨匡汉:华文和华人文化难以剥离,华文是华人文化的重要的、基本的载体,同时也是传播媒体。它的重要地位是历史确定的,也是随海水漂流的华人建立的。华人文化的传播和承传,靠着天然的血缘、族缘、地缘关系,还有物缘和业缘关系。华人在多少年来,在多少地方,都保持着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这在东南亚尤其突出。这也体现了华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即永远保持着坚忍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努力承传中华文化。而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其根本的保障就是教育。华人聚居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其发展的关键就是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本身也是符合华人的根本利益以及当地友族的根本利益,并且符合华人文化尊崇“和合”的特性。华文文学是以历史悠久的、功能扩展的华文来传达文化信息的很好工具。 雷达: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很有代表性。它受到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但是具体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还是并不完全属于中华文化体系。正是在相互有所分别的情况下,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马华文学,都各自在相互交流联系中探索更适于自己的发展方向。马华文学应该具备思想上、文化上的解放精神,加深独特的创作意识。这样,马华文学乃至世华文学,才有新的、远大的文化前景。 王蒙:华语华文,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一个民族能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字,就是保留着民族的精神,民族就不会灭亡。中华文化经过种种考验和冲击,已是现在的强势文化。尤其是汉字可用各种途径输入电脑,而现在电脑汉字输入法,就好像是处在春秋时代,多姿多彩,有着无限可能性,这也是华语华文充满活力生机的表现。华文写作正是在交流吸收中展现其前途,我对华文写作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另一方面,在海外,有华人用英文写作,有外国人用英语对白拍摄中国末代皇帝的故事,这也反映了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语言的变换有时反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当然,中华文化的汉语汉字造成优势,也会成为障碍困难,外国人很难体会汉字的韵味,翻译也难还原出其原汁原味。《红楼梦》的翻译就不如《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那样成功。但也因此更说明华文写作的前途在未来。 马相武:我比较赞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界和政界中的有识之士对于多元文化发展方向的强调和坚持,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的“国情”。这样一种文化倾向,似乎在东南亚(所谓亚细安)各国情况不同地出现了。他们往往强调自己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华人作为其中的一个大族群和文化一元,拥有奉行与发扬华人文化的权利。他们主张华人文学是华人作者实践这项基本权利的精神成果,以反映本地本国社会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这方面,他们很自觉、很坚定,因为这已经过历史争论,也有现实合理性。尤其在信息时代、交往密切的条件下,文化的多元化倾向十分显著。在这方面,马来西亚的态度最为开放;作为倾向,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等,也比较明显。在这方面,即便走在前面的马来西亚,也在继续向前走。其他国家,似乎也有跟进的迹象。 古远清:这次马华文学国际研讨会,规模盛大、涵盖周全。特点是从纵深度与横剖面的双向视野,探讨近八十年来马华文学发展与变迁的具体风貌,总结近八十年来马华文学的历史意义,从而为马华文学提供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事实上,马华文学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代表。 雷达:反思与探讨华人文学,其意义不仅在于总结文学经验,推动文学交流,而且在于将本世纪以来华人所遭遇的巨变,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进行一次完整而深刻的回顾、反思和总结。华人也由此而将开辟新的时代。 古远清:华人作家的创作,充分反映了中华文化和文学传统的丰沃性与多样性,我们也要同时关注承传和变异的两种形态。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不同的现实条件,华人以自己远离炎黄母土的生命经验和独特感受,创造出了新的文学,也加强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马相武:中华文化在未来世纪的影响,以及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全世界的华人共同创造的。海外华人包括华人作家,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有海内外学者提出华人文化“多中心”,认为大陆、台湾和东南亚是三个中心。这值得商榷。华人文化在台港澳和东南亚,以及欧洲和北美等,都可看作是“板块”。台湾的中华文化,除大陆以外,它算是相对发达的,但还算不上什么中心。东南亚华人文化相对特殊些,有明显的本土化倾向,这是它本身相对独立的表现。从文化本源上讲,还是历史形成的特别以黄河、长江等流域为发源地的中华文化,是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确立强势文化高度的本源文化。华人文学当然也不可能自外于华人文化。海外华人文化有其鲜明的本土性,但它是本土化的华人文化。它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是华人文化的一部分,虽然独立性很强。我本人基本同意这样一种宏观描述:海外华文文学分为东南两大板块,东方大板块以东南亚华文文学为主体,包含东亚,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并已与当地认同。西方大板块以美华为主体,包含南北美洲和欧洲地区,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其传统文化价值在异己文化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因而在文化性质上并没有从中国文学中疏离或分化出去。有人曾从海外华文文学的“双重传统”和“多元文学中心”两大观念出发,探讨世界华人文学的形成及其一般规律,并预言以语言和种族建立起来的围墙,在21世纪恐怕会拆除。这种文化趋势,在马华文学中已经显露。 80年代中期以来,马华文学明显出现振兴势头。在多元开放意识的引导下有了新的发展。马华文学从文化精神上偏重文化融合。90年代,马华文学的本土意识在总体表现形态上,可以这样总结:以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来丰富和发展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积极建设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华文文学,努力推动华文文学成为“国家文学”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很有希望实现的文化目标。近年来的马华文学,虽然大大加强了同中国文学的交流与联系,但是,自觉突出当地社会的本土特征,体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本土意识,从而要求参与国家文学和国家文化的建设。由于马来西亚近年的文化气候有利于形成兼容性强的文化土壤,马华文学的某些看来矛盾的特性和追求却能够共存。马华文学已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而不仅为中华文化之载体。马来西亚文化包含着当地文化与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因此,这种文化融合在本土化的同时,又是开放化的。而马华文学又经历着从“侨民文学”的回归意识向华文文学的世界意识的转变。当然,本土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也需要有现实条件。这主要是指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要区分开来,对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要采取双重标准。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幸在当今时代享有这一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