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们使用语言的日常经验而言,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当语言有效地传达了说话人的意思,说话人就不会意识到语言的存在;人们对语言的注意往往是从“言不尽意”或“不可说”开始的。于是,在一些关于语言的论述中,语言的罪责与缺欠似乎比功绩大。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始终回荡着对语言的否定性表述:“无名”、“不言”、“无言”、“不可言传”、“得意忘言”、“言不尽意”、“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与此类似的表述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诗学中,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老子的“道常无名”是中国“不可说”思想的源头,而“不可说”是一个悖论,因为“不可说”是被说出来的。白居易《读老子》诗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为了理解这个悖论,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在道家看来,究竟是什么“不可说”。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常无名”。然而我们注意到老子也并不一味地否定“名”本身,就像肯定“常道”一样,他也肯定“常名”:“名可名,非常名。”而且,至少在下面这句话里,他明确论到了“常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二十一章》,以下引文只注章节) 一、道可道也? “道”这个概念从老子开始,就具有多重意义或多个层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有讨论,例如傅伟勋的把道区分为这样几个层面:道体、道原、道理、道用、道德、道术(注:《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页。)。以此为参照,本文将把道区分为以下六个层面,并从这些层面入手来阐述老子的“无名”和“不言”思想。 1.道是宇宙发生的本源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 由于语言把人类混沌的若隐若现的知觉划分为清晰的单位,所以宇宙发生论神话中的混沌与创世的对立恰好为这个过程提供了表象(注: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9页)。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第一章)根据《说文解字》,“始”就是贞节少女,“母”是孕妇或哺乳的母亲。老子的描述隐约暗示出,无名即一,一化生为二,则有名(注: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3页。)。《庄子·应帝王》 讲述了儵、忽二帝为混沌凿七窍而使混沌死去的故事,它很可能来自中国远古的混沌—创世神话,同时,它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对语言所作的隐喻性描述。 尽管老庄的思想已经从神话转向哲学,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庄对“名”的表述经常与对宇宙发生论的表述难解难分:“道”是无形的所以无名,后来才出现有形的万物和名,“名”就诞生在万物从无形到有形的时刻。“道”既是道路(引导)也是道说,又是宇宙的本原即“一”或“混沌”。“道”字所包含的多层意义或许暗示了古人对一个完整的事件或过程的理解:言说把世界从混沌无形中引导出来。所以,即使在老庄不说“名”而只说“形”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名”或言说的在场。 老庄充分意识到,语言在创生世界的同时也破坏了世界,正如七窍诞生了,混沌反而死去了。在老庄看来,无形、“混成”的道更为本源、更真,它“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它是“一”,它先于名,即无名、不可说;它因其不可说而成全。 2.化生为万物的道 道的这个层面与上一个层面密切相关。道是万物发生的本原,但道生万物的方式是化生,道没有消失,而是化生在万物之中,被万物共有,常存不息。老子常以“根”、“玄牝”、“母”、“谷神”、“宗”等比喻道的这个层面。然而,由于世人只见万物的外在形象,却见不到其中隐含的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这使道隐没无名。这里的“无名”就是不显赫的意思,我们今天也常用“无名”形容某种默默无闻的状态。然而,尽管道不可名且隐没无名,既然它就在物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名从古至今传承不灭。所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得到解释。认识到这一点,下面这段话也就容易理解了:“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三十四章)称道“小”,因为它“不为主”、不居名、隐微难见;称道“大”,因为它无处不在,是实际上的万物之主。 3.道理,即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法则或规律 4.道德及道术,即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和实用的道术 道的这两个层面是紧密相关的,既然道是万物的规律,“人法道”则为道德和道术。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一是物极必反,如“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二是“无为”。《史记》提到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透过五千言对政治、战争等的思考,不难看出老子的形而上学思想是得之于现实的。那浑朴无名、永恒不灭的“道”很像是一块净土,反衬着统治者标榜仁义的伪善和纷纷扰扰、方胜方败的现世。在老子心中,这块净土曾经存在过,它在万物未生的往昔,当时世界还是一个混沌未分的“一”。理解老子的“无名”与“不言之教”等思想,应该考虑到这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