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0届年会,已于1997年11月1日至4日在桂林举行。来自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芬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200 多人聚会在一起,交流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另有20多位专家学者因故不能与会,送来了论文和参展成果。 此次会议,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和桂林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会议的特点是: 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成果展览会同时举行。大会收到论文168篇, 近百名专家学者送来的参展成果200多项。 美籍华裔学者丁肇琴的《王若虚〈滹南诗话〉述评》,台湾学者李景溁的《昭明文选新解》、香港学者陈国球的《胡应麟诗论研究》与《唐诗的传承——明代复古诗论研究》等,首次与大陆众多学者的新著同台展示,呈现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创造的丰富成果。 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芬兰学者索妮娅·塞尔俄玛的《诗中的山》、韩国学者金民娜的《文心雕龙的美学》和金周汉的《韩国文学批评史》等,展现出中国古代文论美学的永恒魅力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光辉前景。 ②献礼多和协办单位多。向大会献礼的有:黄鸣奋教授《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阮国华教授《中华古代文论溯洄》、詹福瑞教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彭会资教授《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林焕平教授《林焕平文集》、作家牛建农先生《中国画圣石涛》、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东方丛刊》、广东省古代文论研究会《广州师院学报·岭南古代文艺思想论坛》等,计有1017本。为办好此次会议,有17个协办单位和两名贤达鼎力相助。 ③互敬互爱成风。中青年专家学者占70%左右,多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后起之秀。老一辈文艺理论家亲临指导,学会常务副会长徐中玉教授主持大会,左联作家林焕平教授为大会题字“继往开来”。两位老先生在致词中都对中青年学者寄予厚望。大会筹委会主任张葆全教授向八十多岁高龄的徐中玉先生和林焕平先生赠送敬老荣誉证书,内页书写“文论富矿勤采炼,光辉业绩随寿高”,表达后学的敬仰之情。众多专家学者异口同声地说:“在桂林形成的这种同行互敬互爱的好风气,应当成为学界的好传统,世代相传。” 学术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由中国专家和外国专家共同主持,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一、新话题引爆—系列现代呼唤 如果说1995年南昌年会上只出现彭会资的《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这一篇论文,那么,本次桂林年会收到的有关论文就再也不是个别现象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的融合,成了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徐中玉先生在致开幕词中说:“几十年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及其现代转换规律,‘现代转换’提出后,好几个刊物都发表了文章,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次会议有不少文章谈到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自由交流互相帮助。”从递交的论文和讨论发言中,可以看到“现代转换”这个话题引爆出一系列现代呼唤:中国古代文艺学的现代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运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增强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识,等等,带有“现代”二字的呼声,频繁出现,深刻地体现了来自古代文论、现代文论、外国文论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建设的自觉精神、灼热心情和积极行动。 对上述种种提法,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蔡钟翔指出: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不是改头换面地恢复传统,而是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因此,要将对古代文论的研究与利用结合起来,要研究古代文论的显体系和潜体系,走推陈出新之路。张少康教授所提交的论文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精神和当代价值是追求先进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反对压迫抨击黑暗的抗争精神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后者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学,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杜书瀛介绍了1996年西安召开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的盛况,他认为中国特色的根是中国传统,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不能无视传统。面对传统,既要超越,又要发展。说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个命题的“转换”二字,就必须强调超越和发展,也就是有的学者所说的“创造性的转化”。超越和发展就表现在“创造性”上。首先要对古代文论的文本作科学的创造性的诠释,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对全部文论传统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辨析。 朱良志提出“中国文论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他将“传统文论”和“文论传统”作了区别,认为活着的“文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审美趣味、表述方式等,它是文论新话语的“根”,民族文论之花只有在这个根上才能绽开。文学理论系统、文学批评系统、人文系统是现代转换的入手处。 有的学者说,“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提法不够明确,不能称之为命题,但它却反映了当前古代文论研究的新趋势。提“现代转换”不如提“发展说”、“古为今用”、“现代诠释”,东西方文论都通,才可能搞好“现代诠释”。有的学者说,对古代文论文本进行“现代诠释”,实质上就是“现代转换”。 彭强民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至少历经两次大的质变,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经的影响而产生,第二次是变法维新到“五四”前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现在面临的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建设的需要,体现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自觉意识。虎维铎认为年青学者要努力学习,“以学养心,以心立言”,“以古鉴今,反本开新”,促进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杨星映认为提“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不如提“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运用”,目前古代文论范畴进入当代文艺学体系大抵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借用,二是间接溶入。直接借用即成为某些章节、层次的题目与核心内容。间接溶入则是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与材料,与体系中原有的观点、材料相融合。她以她主编出版的《文艺学基本原理》为例作了具体的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