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股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介绍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讲、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八股文随着明清科举考试而风行几百年,前人对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可以以焦循、周作人等为代表,焦循在《易余龠录》中说:“(八股)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宋词、元曲,以立一门户。……汉则专取其赋,……元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周作人则说:“八股不但是集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附录》)当然更多的是另外一种评价,清朝人徐灵胎(徐大椿)《劝世道情》中的《刺时文》云:“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人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案头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自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以后,八股文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但是它伴随科举风行几百年,已经不单是一个文体问题,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我们应该对此进行较为客观冷静地分析和评价。 对于它的起源,前人多有评述,例如在清人吴兰修的《学海堂集初集》卷八有五篇同题为《四书文源流考》的文章,作者分别是郑灏若、侯康、梁杰、周以清、杨懋建。当然,散见于各种文集的各种论说就更多了。综合前人的论述,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八股文始于宋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改科举考试由诗赋取士为经义取士,如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说:“四书文源于经义,创自荆公。”侯康《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王凯符的《八股文概说》也下结论道:“人们考察八股文的源流,应以王安石推行的经义文章为源头。”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也说:“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否定八股文起源于唐的帖括之后,也认为:“…若溯源于宋元之经义,则颇有蹊径之可寻,经义创自王安石,安石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治《易》、《诗》、《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元之考试程式,用经义、经疑二问,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是即四书文之所由昉。”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今之四书文,学者或并称经义。”此种说法颇多,不一一列举。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八股文源于唐朝科举考试中的帖括,如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北宋以前《大学》、《中庸》尚在《礼记》,唐试经义未立《孟子》而以《礼记》为大经,治诸经者皆兼《孝经》、《论语》,亦有以书语为论题者,如《颜子不贰过论》,皆其滥觞也。”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谓:“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这种看法不如上一种普遍,但亦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前两种看法分别定其起源于唐宋,第三种看法则认为八股文起源于明。《明史·选举志》说:“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顾炎武则认为:“天顺以前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定为八股之法者实始于成化以后也。”(《日知录·试文格式》)实际上,八股文到了明初已经定型,不再是其起源的形态了。 以上三种看法主要着眼于科举制度对八股文起源的作用,比较注重从外在因素来考查文体的形成。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从制度的角度来论述确实能抓住要害,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八股文与唐科举的墨义、帖括只是性质上的类似,并无多少实际上的相同。宋朝的经义取士确实在制度上为八股文的产生扫除了障碍,但是不是八股文由此就能水到渠成了呢?这颇令人怀疑。 另外一种思路是从文体本身方面来找原因,金克木先生说:“从文体说,《四书》是八股之源,从内容意义的方面说也是八股之祖。”(金克木《八股新论》)金克木先生似乎更多地是从远祖亲缘关系来说,《四书》和八股文应该没有直接继承关系。焦循谓八股文口气代人论说,实源于金元之曲剧,以破题开讲等曲之引子,提比中比等曲之套数,夹入领题出题段落等于曲之宾白(转引自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论》)。他在此提出八股文与元杂剧之关系。清人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五有《四书文缘起》一文,谓:“四书文之缘起与作赋所谓探原题意所从来亦同,大约八股之缘起,沿唐宋赋体而略变通。……唐试士之赋限八韵,今试士之文分八股,名异者实不尽异。四书文之缘起,意在斯乎?……四书文分为八股与唐赋之分为八韵,体段亦不甚悬殊,推其缘起,正不得谓作俑者宋人矣!”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今之制艺排比声调,裁对整齐,即唐人所试这律诗律赋,貌虽殊体则一也。”在此他们都提到了赋与八股的关系。铃木虎雄则认为八股文主要写法是“双关法”,并追溯到唐韩愈的《与陈给事书》、《原毁》等文(《八股文的沿革和它的形式》,译文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周刊》第9 集第102期)。宋人王禹偁的《待漏院记》以排偶语段行文, 有人称之为“时文八股之祖”(黄仁《古文笔法百端》语),他们从具体的写作手法来考查八股文的起源。金克木先生说得好:“八股文是汉文的文学语言和文体形式凝聚的样本,和用表意的孤立字形的汉文书面语密不可分。”前引周作人也说:“八股不但是集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所以,用金克木先生的话说就是“从经书到古文,骈体(对偶),诗(律诗),词(上下阙),甚至曲子、小说,都可以照八股分析结构,查出八股发展的来源”。上面所引的各人分别从赋、曲等文体来考查八股文的起源,不能不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又产生另一个问题,太广泛的普遍性反而抹杀了事物的特殊性,反而看不清楚八股文是怎样起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