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也.地——汉字表象中的地母神话 西方的神话学家和民俗学家们早就注意到大地与女性、母亲的神话式类比认同,以及这种神话观念在人类意识发展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迹。宗教史学家艾利亚德对此论述最为精详,他在几部不同的著作中多次开列专门章节讨论这一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位以眼界开阔、引证渊博而著称的大师来说,中国方面的材料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保留在汉字原始形态(无异于神话观念的活化石)中的活化石材料,却被西方学者们大大忽略了。有鉴于此,我在引述艾利亚德等人观点之前,特别提出从汉字的象形特征入手考察中国古代地母观念发生的课题。希望通过跨文化的观照,重新认识和估价这一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的表意符号系统对于人类学研究所应有的独到贡献。 姑且不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妇孺皆知的乾坤阴阳的性别类比,仅仅从汉语中有关土地的几个概念的原初表象即可判明,先民意识中的大地是同女性和母亲的生育特征联系在一起的,下面先就“土”与“地”两个概念做一分析。 “土”在甲骨文中写作
(《殷契粹编》一七)、
(《殷契粹编》一八)、
(殷墟书契前编》七·三六·一),后期甲骨文和金文中通作
等形。许慎《说文》卷十三下:“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对于《说文》的这个解释,后人有不同看法。孙治让《文字学》说:“象土堆积地上之形。然土并非自然堆积之土之形也。卜文之土,作在一之上,将土建成细长之锤形之状,其上时或加二三小点,此盖为土主之形也。小点乃示对之行灌礼者也。是则字为社之初文。”〔1〕郭沫若先生《释祖4比》一文中则把土字解释为男根之象形,与士字和且字相类同,是男性祖先的化身。〔2〕相比之下,土主之形说与男根象形说似不如许旧说更为确凿,理由之一是许慎去古未远,对于神话思维的地生万物观念并不陌生,他的解释与其说是个人独创不如说是对神话观念传统的自觉承袭。理由之二,与《说文》同时代的其他记载也同样透露了大地生物的观念。《尚书·禹贡》开篇曰:“禹敷土。”郑玄注:“能吐生万物者土。”可知在汉代人心目中,土地仍然是生育万物的母亲,她生育的方式是“吐生”。这个“吐”字从口从土,读音又同土,显然是以土地中生长出植物这一自然现象为表意基础的。植物发芽又叫“吐芽”,这其实是把土地想象成地母之口。神话学方面可以提供许多类似的表象,大地母神口中或生殖器中“吐”生出谷物来。如古代印度的大地和植物女神湿雅(sHIYA),“在马歇尔刊印的哈拉巴护符上,我们看到女神仰卧,植物从她的子宫中出来。”〔3〕日本神话中的食物女神保食神的“吐生”功能尤为显著:当她把头转向大地,口中吐出熟食;把头转向海洋,口中吐出种种鱼类。她把头转向山峦,则又吐出种种野兽。〔4〕看来神话思维中的女神之口同生殖器具有功能上的互换关系。基于此种功能转换,所谓“吐生”的观念方可以成立。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基于同样的口/生殖器转换关系的感生神话:由口部的“吞卵”或其他吞食活动可以导致象生殖器受精那样的结果——怀孕和生育。理解了这种口/生殖器的互换和隐喻关系,那么大地母亲究竟是用口还是用生殖器去生出植物乃至人类,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与“土”的生育功能相类似,“地”的概念也同女性的生殖机能密切相关。差异在于,“地”的概念从造字结构上便可断定,它同女性生殖器而不是口相关联。陈梦家先生说,辞中有“东受禾”,“东土受年”,“东方受禾”一类说法,可证东、东土、东方之为一。而“《商颂》‘禹敷下土方’,《天问》‘降省下土方’,《舜典》‘帝下土方凡此在下的‘土方’对上帝上天而言,乃是今语的‘地方’,‘土’和‘地’是一字的分化。〔5〕更确切说,土和地均是地母观念的表现,而土字在先,见于甲骨文;地字不见于甲骨文,且从土从也,显然是后起字。为什么先民在有了土字之后还要另造一个同义的“地”字呢?或许土字在流传过程中向宗教的抽象观念方向发展,逐渐丧失了地母吐生万物的神话本义,为了强调大地的母性及生育特征,用代表女性生殖器的也字同土字组合而成新的概念,表示不忘本吧。 《说文》卷十三下释地字云:“
,元气初分,轻消阳为天,重濁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这是用传统的阴阳哲学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对地的概念所作的经典性阐释,确认了大地是与阳性的“天”相对的阴性存在,又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过这里把地字作为纯粹的形声字,忽略了“也”原有的意义,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说文》卷十二下训“也”字:“
,女阴也,象形。”据此解释,也字乃独体象形字,它直接来源于古人意识中女性生殖器官的表象。林义光先生曾对《说文》的这个解释提出异议,认为也字不是女阴象形,当为“首施”之“施”本字。施从也得声,古与也同音。施又训尾,所谓“首施两端”又可作“首尼两端”。〔6〕其实,尾字本身便隐喻着性器官,所谓“交尾”‘‘孽尾”〔7〕无非是性交的委婉表达法。而“首尾”一词更常见于通俗文学,隐喻男女性关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既与那妇人没甚首尾,却如何与他同行同宿?”可见“施”“尾”与象征女阴的“也”字本来就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一事实启示我们,如能从象征意义系统着眼,汉字发生乳的某些逻辑线索或许可以得到揭示。 首施或首尾都有始终、始末的意义,而也字本身也兼具始与终字义,因此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既可用作语终助词,又可作发语辞或起下文之词。《王篇》云:“也,所以穷上成文也。”《颜氏家训·书证》云:“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四又云:“也,有一下文之。”《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即是其例。为何本义为女性生殖器的“也”字会兼具此种始与终的语法功能呢?这个问题从文字学本身是无法解答的,或者说是无道理可讲的。但是若从象征系统着眼,又似乎可以做出解释:女阴与子宫在象征意义上认同于土地,大地母亲即是万物所由生之处,又是万物所归之处,人死亦终究归土,所以女性性器也就成了生命循环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象征,这一层隐喻意义在《老子》等同“古始”与“玄牝”的做法中已经暗示了答案,到了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干脆把这一层意思点破了,称女阴为“生我之门死我户”。至如把认同为女阴的大地再比喻为能张能闭、能吞亦能吐的口,也就无异于为万物的生死变化和终始循环找到了合理的说明。晋人杨泉《物理论》云“炎气郁蒸,景风荡物,地之张也;秋风荡生,凉气肃然,地之闭也。”这段话背后的神话观念似乎是:春夏之季的暖风使万物生长,其根源是大地母亲张开口放出了体热;秋冬之季的冷风凉气使万物凋零,其原因在于地母把自身的体热完全封闭起来了。与地母之口的开闭相对应,神话思维还可以把地母神投射为两个对立的形象:她用“玄牝”创造生命,又用大口吞噬生命。前者化为善神、生命女神,后者则化为恶神、刑杀或死亡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