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南方日报比较重视典型报道、批评报道和触及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1995年底,我们在部署1996年报纸改革方案时,明确提出,改革的难点就是找准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最佳结合点,改革的重点是新闻版尤其是一版,一版要形成三个拳头产品。今年年初,我们再次强调:发挥自身的优势,经营好已逐步形成的这三个“拳头产品”。 典型报道,最能体现机关报的主功能作用 我们党和政府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典型引路。没有先进典型的宣传,机关报就会失去鼓舞人、引导人的重要功能。缺乏强有力的引导作用的机关报,也就不成为机关报了。在抓典型报道方面,我们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如先进人物典型的宣传,去年初以来我们先后推出了中英街上“活雷锋”陈观玉、蓝色国土的忠实卫士龚允冲、国门卫士之星周鑫全、勤政廉洁的党的好干部李楚生、广州医学院院长钟南山、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王文斌、“拥军书记”林秋来、从下岗女工到省劳模的余玉华等人的先进事迹。 上级领导机关肯定和树立的先进典型,我们毫无疑问要认真宣传,而发生在普通群众身边的典型,我们同样满腔热情予以报道。对一些新闻性强的典型人和事,我们更是紧追不放。今年10月8日, 本报广州新闻版以《捐款后,他只剩十元》为题,报道了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普通党员”,为病重急需救治的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师陈奕平捐款的事迹。事迹见报后,读者十分关注这位“普通党员”。广西百色地区行署的一些干部看了报道之后,越看越觉得这“普通党员”像百色地区行署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何景忠,后获证实。本报记者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百色地区,了解到他做好事并不止一件两件,也不止一年两年了,而且做了好事从不张扬。就在这次从广州回广西的列车上,他还协助乘警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于是,本报记者写了《追寻“普通党员”》的通讯,在南方日报头条发表。由于事迹生动,又很具新闻性,因而有很强的感染力。 典型经验的报道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围绕中央的重要部署和省委的中心工作进行,从而使我们的报纸成为指导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而广东的顺德市在这方面已有几年的实践。前些年,他们在广东率先进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并认真抓好配套改革,不仅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焕发了生机,而且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但由于过去对所有制的某些问题理论上未有突破,他们的做法受到某些人的指责,为避免与人争论,他们采取只做不说的态度。学习了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我们觉得理论上有许多新的突破,顺德的经验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了。十五大尚未结束,我们就组织了采访团,由报社领导带队前往顺德采访。十五大一结束,我们推出了反映顺德改革概况的消息《转得快 好世界》,并以《勇闯“禁区”改革产权》、《简政放权 树立“公信”》、《难关飞渡 万众开颜》、《良性循环 金凤翱翔》为题,全面介绍了顺德综合改革的经验。接着省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会议期间,我们又分别以《高起点上大跨越》、《三次飞跃满盘活》、《法律“规矩”成就改革“方圆”》为题介绍深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经验。这些报道由于有深度有力度,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吸引了不少读者。省委全体(扩大)会议也提出推广深圳、顺德的经验。 去年初以来,我们还根据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了一些先进典型。如针对班子建设问题,我们宣传了肇庆风华公司这一典型。针对如何提高效益的问题,我们以《抓住“牛鼻子”:结构调整》为题报道了江门市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针对如何依法治省、依法办事的问题,我们以《依法治县写春秋》、《先“约官”再“约民”》为题,分别报道了博罗县以法治县、高要市新桥镇依法治镇的事迹。有的地方因征地等问题,引发了干群矛盾,且有上升的势头,我们及时发了《以民为本 善解民忧》,介绍了三水市金本开发区的经验,对基层干部如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很有启发。 深度报道,最能体现机关报的档次和水平 深度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机关报由于它所处的“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地位,当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沸沸扬扬的时候,读者往往希望机关报能表个态,为群众释疑解难。机关报注意刊登这类有思想高度和理论力度的深度报道,使人觉得机关报的确档次高,有水平、有权威。这几年,我们十分重视抓好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我们在第一版办起了“热点话题”的栏目,确保每周至少刊登一篇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如随着广州大商厦的增多,有的商场惨遭淘汰,有的效益下降,人们开始议论纷纷,我们及时发了《大商场,多了还是少了?》一文。这几年,广东大抓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大增加,一些地方电力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对大抓电力的做法产生了怀疑,有的不想再发展电力事业。各方面议论纷纷,如不加以澄清,势必影响今后电力的发展。本报记者带着群众关注的“电力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先行官”还要先行》的分析性文章,有理有据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的问题,有利于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大都市一方面商品房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住房困难居民却因房价高买不起而望楼兴叹。商品房价格能否降下来?这是许多市民关注的问题,我们在走访有关部门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商品房何时能降下来?》一文,有较强的针对性。有些地方药品回扣问题很突出,给药品市场造成极大的混乱,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本报针对这一问题先后发表《“病毒”在蔓延》、《“病情”在恶化》、《防患须堵漏》3篇药品回扣问题的透视文章。这几年,家电市场互相竞争, 各出奇招,使厂家陷入了困境,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发表了家电市场“大火拼”引起的思索的文章《无序竞争何时了》。近年来,每到招生录取时,一些家长四处找关系、托人情,以为分数不够关系可以凑够,结果耗时费精力,一无所得,有的人甚至被“牵线人”骗了钱。我们及时报道了《录取凭考分后门行不通》,强调高考录取是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的,并揭穿了骗子利用招生行骗的一些手段,受到招生部门、家长和考生的好评。据统计,去年初以来,我们发表了“热点”问题的报道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