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分配与“一定范畴内双向选择”兼行的新机制,这一大变革给大学生、高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中的高素质群体,是四化建设大军的中坚力量,也是党政军各级领导人的最重要的来源。无庸讳言,他们的就业问题比较特殊,恐不能与一般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同等看待。那么,对就业制度的骤然变换,大学生们到底怎么看待?1998年初,笔者对高校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择业及分配政策变化问题的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只要求学生填上院系名称和性别,不要求学生写出姓名,以使其敢说心里话。调查具体对象是机械工程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理学院的九四、九五级学生,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答卷近1000份。本文以对问卷的统计作为依据,分析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诸问题上的观念,进而思考和探讨有关现行毕业分配政策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一)关于毕业分配的形式 第一部分的问题是:“你愿意自主择业还是愿由国家分配?为什么?你对大学将从国家分配过渡到完全自主择业持何看法?”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改革举措持何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1.是否愿意自主择业或国家统一分配的问题 (1)51%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自主择业。 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是:“因为国家分配带有强迫的味道,自己不愿去的地方、不愿进的单位硬是要塞进去,不利于调动本人的工作积极性。”“无论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经济形势看,自主择业都是必由之路。它不仅能使一个大学生的愿望自由实现,而且更能充分体现个人的能力,更能找到符合个人兴趣的单位,更能大胆地、乐意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必须看到,这超过半数的学生所向往的“自主择业”是指完全不受限制的自主择业,而不是有条件的自主择业。 (2)36 %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实行以国家分配为后盾的自主择业,亦即先自主择业,在自己找不到工作无法就业时,再由国家分配。一位被调查者的回答代表了这部分大学生的选择依据和心理:“在自主择业无望的情况下,服从国家分配。这样既可广泛地择业,又无后顾之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女生明确表示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问题上歧视女性的风气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 (3)1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像过去那样由国家包分配。 主要原因是:“因为多数同学没有关系户可找,公平竞争就业的条件尚未具备,而且单位需求人员不多,有许多同学自己找不到工作,有能力、学习好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还是由国家择优分配为好。” (4)3%的被调查者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2.对分配政策变化的态度 大学生对即将逐渐由国家包分配向完全自主择业转化问题的认识上,80%以上的被调查者持理解或赞成的态度。持理解态度者大抵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在人才资源使用上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做法,因而对此予以肯定。对此持完全赞成态度者则对此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有远见的策略,而且对大学生本身也有积极作用,它促使大学生努力为适应环境需要而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对此尚持保留态度,认为进行这种转变的社会环境尚不充分具备,过渡期太短,转变过急,社会与学生都难以马上适应。 17%的被调查者对此持批评态度,少数人甚至下了诸如“荒谬”一类的评语。他们主要是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下,根本无法实行竞争,那些没有后门可走的大学毕业生将难以找到工作,更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造成人才的浪费。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更倾向于完全自主择业的趋势。建国以来的三四十年间,我国一直以没有失业者自豪,这种自豪是以国家对各种行业的劳动者(至少是工薪阶层的各行各业)实行指令性安排为前提的,作为高层次劳动者的大学生则更是自然地由国家按照某种需要统一分配。因而一个人一辈子是干同一种工作还是换别的工作,全凭“国家需要”来决定。受过教育的人不必为找工作操心,当然也没有什么选择的自由。大家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所谓“自由择业”一直是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事,也向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劳动者工作无就业保障的“证据”之一。而现在,这种观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接受了自主择业这一新事物,他们不再为能捧到一只“铁饭碗”而自豪,他们宁可自己去寻找最适合自己但可能随时会摔破的饭碗。这种意愿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政治色彩和强迫性质。这种新观念自然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导向性。 上述调查结果也还表明:毕业分配制度的转变这个新事物,即使在最易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群体中也不是被全盘接受的。旧的国家统分制度并非一无是处,目前的国情也确实难以形成真正公平竞争的自主择业。要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实行完全自主择业还任重道远。 (二)关于具体择业 问卷第二部分的问题是:“你希望从事何种职业?目前是否已有接收单位?你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