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民办高校概况: 民办大学,或称私立大学,现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含义是指由社会上各种力量(团体、个人)集资兴办的高等学校;与之相对应的由国家出钱兴办的学校则称为国办(立)大学。民办大学属于社会办学的范畴,是民间力量主办的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时代始,民间办学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孔子、老子、墨子都是私学大家。历朝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多兴办私学,如朱熹也曾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讲学授课。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私学为主体的。近代,西方新式教育方式传入我国后,中国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私立高校,如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建国后并入北大)、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共有79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6%,学生数占1/3。建国后,私立高校仍存在一段时间,一直到1952年教育大整改,我国全面采用苏联教学模式,实现政府包办教育,私立高校随之消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条件变化,私立高等教育又重新发展起来。1980年,邓小平题写校名的“北京自修大学”创建,揭开了新时期中国民间办学的序幕。经18年的艰苦创业,全国民办高校已发展到1238所,有在校生400多万, 实际已与国办大学(1034所,在校生近400万), 成人教育高校(1000多所,在校生近200多万)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除西藏、 青海外,各省都有一批民办大学,而且发展势头仍在持续。 二、当今世界私立高校概况: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高校都是公私并举的。在许多国家,私立高校还居于主导地位,比如美国、日本、菲律宾、韩国、印尼、泰国等私立高校比例在65%以上,其中日本达73.5%。世界名牌大学中,私立高校也是声名赫赫,如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英国的牛津,日本的早稻田,都在此列。美国1994-1996年名校排行榜上,前16位都是私立大学。可以说,我国民办高校复兴,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流的。 三、民办高校兴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兴起,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同世界高等教育的水平差距还很大,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资料显示,美国、前苏联和日本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我国的40多倍、18倍和30多倍,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分别达到我国的14倍、3倍多、8倍多。亚洲四小龙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我国的5~17倍, 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分别为我国的4~14倍,百万人拥有高校数分别是我国的2~7倍。 亚洲新四小龙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我国的1.5~5倍,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都在我国的2倍以上,其中菲律宾更高达13倍多, 百万人拥有高校数分别为我国的2~19倍。同为发展中的大国, 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我国低,但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却比我国多2倍多, 百万人拥有高校数更比我国多6倍。 因此从总体上说,我国大学生人数决非过多,而是严重不足,尤其不足的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美国高级技工中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是38%,日本是32%,苏联是29%,我国只有2%。据90 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不过1612万。从国家建设的需要看,为了实现本世纪末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各条战线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专门人才5000万左右。除去已在职的1600万大专毕业生和国家举办的各类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可培养出来的1400万人外,尚缺2000万人。 从世界教育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由少数人享受的精英化阶段发展到较多数人享受的大众化阶段,进而发展到适龄青年均可享受的普及化阶段已是规律性现象。6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少国家都呈现出扶摇直上之势。数字表明,198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已有47个,这中间美、日、加三国则已超过50%进入普及化的阶段了。而我国,1985年的高教入学率仅为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实现我国的经济腾飞,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但是,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兴办高等教育,而现有公办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另一方面,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激起了广大公众求学的强烈欲望。许多有志之士,敏锐地看到了这种情况,积极投身到艰难困苦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来。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它在挖掘智力潜力、广泛集资办学、培养建设人才、促进经济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18年的实践证明,民办高校的恢复和兴起,为国家排了难,为家长分了忧,为青年成才辅了路,为教育改革创了新,它不仅使我国教育园地中绽放出一朵朵独具特色的鲜花,而且对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基础: 透视18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发展以及今日之规模,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民办高等教育的背后一定存在一个赖以生存的较为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需要”与“可能”。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十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个体经济、集体经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以及外籍集团和个人的独资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民办高等学校作为反应全民所有制以外经济成份的教育产业,也就有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且这个基础将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越来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