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群众体育活动及师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随着高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体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要求人们必须有更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然而,目前中国国民,尤其是高校师生的体质不容乐观。 1979、1985、1991、1995年全国四次大规模的7—22 岁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中国7—22 岁各年龄组的耐力素质普遍下降,大学生下降幅度最大,体质状况低于日本同龄组学生。中国近4 年内,中青年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倍,根据10 万多成人的抽样调查,中国人各项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退化的开始年龄,比发达国家早。 综上所述,中国国民体质不容乐观,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人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健身意识淡薄,不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之体育健身场所的不足,缺乏健康的投入等,都会影响人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尤其闲暇体育,很少见到年轻人,目前我国学校智育第一,年级越高体育意识越淡薄,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失误。所有这些均提示,强化国民的体育意识,全民健身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师生的健康状况呼唤全民健身活动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多少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然而,根据人的健康状况的分析,在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仅有20%,半健康的人有75%,病人有5%。有资料统计表明, 在校大学生因体质虚弱和心理精神障碍,造成12.6%的同学不能完成《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体育课的考试要求,而不得不选择《体育保健课》,年纪轻轻上起了康复保健内容。由此可见,真正健康的人并不是多数。尽管你拥有一切,若无健康,一切等于零。所以几千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寻求预防疾病、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奥秘。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在超负荷脑力劳动的高智力人群中,人们已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内心世界的充实与安宁,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平衡,以迎接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于是,关心身体健康比关心其他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三要素:一是营养,二是休息,三是运动。而当今人们缺少的,既不是营养,也不是休息,而是运动。 (1)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争办奥运会,夺亚运会第一,拿金牌,一直是中国体育界压倒一切的任务。但夺取金牌毕竟是少数人的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仅有“明星效应”。这样一来,使很多人认为体育就是竞赛、金牌。随着世界体育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群众体育和全民的健身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群众体育正在蓬勃兴起,重视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在世界上正在成为一大潮流。此时此刻,我国政府也的确意识到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争办奥运会、夺亚运会第一、拿金牌,虽然很重要,但并非中国体育的唯一策略。于是,在颁布《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国务院于1995 年6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8月又通过了《体育法》。 这样,“一法两制”便成了中国迈向21世纪的体育策略。国家确立《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它与我国的《星火计划》、《希望工程》等计划等同重要。 (2)健康的身体依赖于健身活动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由于多年来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很多人把健康体能和运动技术体能混为一谈,认为体育就是竞赛、金牌,其实不然。健康体能以健康取向,注重多从事适当的有氧运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巩固身体健康,使身体能有充沛的体力应付日常工作,并懂得善于利用闲暇体育来恢复体力,获得优质生活。健康体能的要素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组成(体脂%)、关节韧带的灵活性等。 (3)小康生活应该包括健身内容 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走向小康,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恩格尔”(Engel)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总支出)达40—50%为小康。 据新华社1997年报道,1996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达到48.6%。因此,各方面的需求开始增加,其中追求健康是最普遍的。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体育事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原来依靠政府提供经费办体育的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二是体育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健身”和“夺金牌”的范围,体育已成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因为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要求现代人必然具有更好的体质。因此,健身将成为中国人小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落实全民健身活动要靠有力的措施来保证 (1)加强组织领导 当今世界,全民健身是全人类的康盛。因此,除了体能康盛外,还应考虑到精神、情绪、智能、事业、社群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科技、快节奏、竞争力强的需要。但全民健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把健身活动由松散、无组织的状况发展成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要提高全民健身活动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体委、校工会、体育部(室)和学生会等部门单位,应该成为这一活动的积极组织和倡导者。 (2)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将健身活动落到实处 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上体育必修课的机会,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健身习惯,教给学生健身活动的方法。同时利用《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测试等措施,强化学生课外锻炼。成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均参加1—2个协会组织。组织年级分类比赛活动,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