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众多学者对未来社会进行过描绘,但无一例外地都把国际化当作其重要特征。在世界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将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其社会职能是否会有新的拓展?中国高等教育是否应当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必须正视的一个理论与现实问题。 开展国际合作既是新世纪社会经济、 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现代高等学校经历了数百年的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再从新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与社会的不断冲突和磨合,引发了高等学校从未间断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局部的和整体的、目标的和过程的、体制的和内容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等等,并集中体现在社会职能的变化上。洪堡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冲破了“传授和保存文化的单一职能”传统思想的禁锢,推动了19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和扩散,使高等学校在承担传递、保存知识和创造、发展科学文化的职能之外,还必须承担将学校所拥有的智力资源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新职能,使得高等学校逐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逐步走向了中心。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拓展,反映出人们对高等学校社会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并使其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至今日,人类开始进入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必将随之而有新的拓展。国际合作将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 这里所说的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等。笔者认为,将其作为第四职能而提出,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首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世纪之交,千年转换,世界经济在急剧变化之中。除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国家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将愈演愈烈以外,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和一体化已成为明显特征。经济的国际化已不再是世界经济某些区域的特殊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也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国际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资本跨国流动正在加快、国家之间和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世界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日益明显,相同的经济利益,已使各国经济融为一体,国家间的关系日趋紧密,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导致了生产的国际化、商品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国际化。(注:雷兴长、李俊霞:《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发展特征》,《甘肃社会科学》(兰州),1998年第1期,第38—40页。) 其次,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在19世纪,科技尚处于生产力发展的从属地位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末期,科学技术已由从属变成了主导。国家的竞争,包括国家安全,以前主要是通过战争的形式来解决,战场上兵刃相见,而今天高科技市场就是战场,谁能占领科技前沿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了提高本国的科技竞争实力,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纷纷突破“闭关锁国”的樊篱,通过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提高本国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改变本国科学研究的落后状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方面与国外接轨;在一些大型的科研项目上直接开展国际合作。例如1993年12月俄罗斯与美国签署协议将建造国际空间站;日本、美国和欧州国家的50家电子公司达成了数字录像机国际统一标准协议;1995年7月,美国电子计算机业务机器制造者协会、 日本电子工业振兴协会与欧洲业务机器和信息机器制造者协会宣布,将就美国提倡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进行合作。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进行科研合作,其目的在于增强各自的竞争力,这些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显现出国际化的趋势。(注:朱丽兰:《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谈科技和教育》,《科技导报》1996年1月15 日。) 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国际化,要求高等学校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要求高等学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培训中心。经济、科技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应当培养一批有事业心、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具有较强国际意识,能掌握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一大批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其次,它要求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孵化中心,能够在一些科技领域形成有本国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并向国际市场拓展。第三,它还要求高等学校成为最新科技信息和国际合作的交流中心。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招收外国留学生、组织国际科技开发的合作攻关等活动,使高等学校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桥梁。质言之,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国际化对高等学校的新要求,必然使其走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轨道。 知识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历来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这是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因。自古希腊开始,高等教育就具有国际性,只不过由于文化、宗教的原因和通讯、交通等条件的局限,当时的国际交流只能限于非常狭小的范围;由于经济、科技发展尚处在相对较低的层次,因此其国际合作的任务也相对较轻,很难提到“社会职能”的高度来认识。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日益全球化,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格局。很多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贸易问题、发展问题、种族问题、妇女问题、和平问题等等都已成为国际性问题,需要各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跨出国门寻求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密集、智力密集和信息密集的学术基地,理当承担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人类文化的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只有借助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能及时获得信息,改革发展,使自己站在国际学术前沿而不致落伍。因此,把开展国际合作提到高等学校第四职能的高度来认识,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学校面向新世纪的战略选择。(注: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基本趋势》,《教育研究》(北京),1996年第12期。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