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知识经济”一词,成为当前媒体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之所以很快地接受这个词,是因为它生动地反映、准确地概括了当代社会进步中最突出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过去的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金,转移到了今天的主要依靠人类自身的聪明智慧。人类累积,创造的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文明和进步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人类的灵性,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将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 知识经济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了、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占有了、掌握了知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等教育在为知识经济造就人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重视、改革、发展高等教育,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最重要的举措,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战略性决策。 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怎样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呢?围绕这个中心话题,大家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认真的讨论。 长期以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形成了高等教育的计划体制。特别是通过全面学习前苏联的一套,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更成为一种凝固化的模式。“大包大揽”、“条块分割”,是我国高等教育计划体制最突出的特征。 历史地说,这种“大包大揽”、“条块分割”的模式,适应了当时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从今天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趋势,参与知识经济竞争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广大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看,对上述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成了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极为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大家看得越来越清楚,改变国家对高等院校“大包大揽”的模式已紧迫地提到了日程上。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最大的弱点和弊端,就在于它窒息了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模式”、“千校一面”,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地方都缺乏办学自主权,影响了办学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高等学校在经济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历史和实践证明,国家提出教育方针,颁布各项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关政策,制定好有关制度,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创造,鼓励竞争,这是改革“千校一面”的模式,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生动局面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家正在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对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旧格局进行改革,实施以地方为主,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高等教育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一部分的新格局,正引起各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可以大胆地说,这种新格局无论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高等院校本身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党的十五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 诚然,这是就经济领域的改革而言的,教育与经济有诸多不同。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历史也告诉我们,教育与经济又是不可分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影响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要依靠教育。这种密切的关系,决定了教育改革必须同经济改革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自然也可供教育体制改革借鉴。 教育改革可以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哪些启发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可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思想更解放一些,在传统观念上有更多的突破。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包揽。可否这样设想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呢?国家办的高等院校,如北大、清华等一类名牌大学,直接由国家投资,在全国范围招生,毕业生承担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任务。省市自治区办的高等院校,由省市自治区政府投资,主要招收省市自治区的学生,毕业后学生要为发展本地的区域经济服务。第三类为社区大学,即地市一级和大城市的社区办的高等学校,生源来自本社区,主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第四类为社会团体和私人办的高等学校,以解决更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问题。 作如上设想的理由何在呢?具一,满足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其二,为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创造一种机制。其三,为知识经济的到来,打下更雄厚的人才基础。其四,为社会资金流向教育开拓更多更宽的渠道。其五,为更多希望进入大学的青年创造了机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创造了条件。其六,既保障了重点,又兼顾了其他。其七,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开拓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