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高科技发展的严峻挑战,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以适应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为先。这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包括方方面面,教育发展观是其中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不仅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决策,也影响高等学校其它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来看,发展高等教育,不仅要求招生数量增长、办学规模扩大和发展速度加快,更要求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只有保持高等教育系统内各部分的均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称得上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发展。依据这一新的发展观,剖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更新那些与旧的发展相关联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应新发展观要求的教育思想。 一、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规划上, 应该克服过去那种整齐划一、平均发展的观念,代之以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思想 长期以来,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人们惯于用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方式看待高等教育发展,出现高等教育要么都不发展,要么盲目攀比,“一哄而上”,“齐步走”。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大起大落,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按照新发展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要求,各个地区各种类型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各地各类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应有所不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也能够比中西部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虽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滞后一些,但从全国这一整体来看,高等教育却能够保持持续、协调发展。 二、在办学体制上, 应该克服只重视公立高等教育发展而忽视和限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片面认识,提高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必然性与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只有公立的一种体制,发展高等教育就是大力发展国家办学,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将会影响和削弱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属于主导地位,我国高等教育以公立为主,这些都是无可置疑的。问题在于民办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也应有它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已冲破了高等教育只能由国家兴办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各种民办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和一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它们的发展规模、办学水平自然难以与国家兴办的高等教育相比。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在必然。同时,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际趋势,我国需要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满足社会和个人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仅依靠政府投资办学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发展民办、私立高等教育,不失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矛盾的一条切实途径。(注:潘懋元、吴岩:《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高教探索》1996年第2期) 三、在办学模式上,需要转变趋同化的传统观念, 增强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意识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向,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高校将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政府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应当力求在微观方面搞活。这就需要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和办学者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意识。一方面,高校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才能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在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需要的同时,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各高校的实际水平,建立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以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优势,更好地培养人才。目前,方兴未艾的联合办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各校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作用。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不仅在于提高高校办学的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更新“资格教育”、 “终极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的发展观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发展观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高等教育视为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的手段。过去追求的是国家干部身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将来获得某种较好职业的阶梯。这削弱了高等教育的本义。从新的发展观来看,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高的能力、更好的素质。“素质教育”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民族的科学与文化水平。相比之下,“资格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使高等学校演变为“文凭工厂”和“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