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发端于德国的人类社会的研究生教育首先是以学徒式的教育模式出现的。这种模式与纯学术研究相联系,要求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跟随导师在研究所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并以取得代表有创见性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水平的博士学位为培养目标。187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们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第二种研究生教育模式——与技术科学研究相联系的专业式教育模式的基本形成。二战后,随着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更紧密结合,与应用科学研究相联系的应用型、协作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斯坦福大学诞生。(注:李盛兵,《世界三种主要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特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3):23-24。)在这近两个世纪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和发展中,美国显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规模也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本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全国硕士学位名称超过660种,硕士生培养计划(Program)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达2000个,而在所有的硕士学位中,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占85%,纯学术性的只占15%;(注:沈红、余海林,《研究生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3):69-72。)每年授予30多万个以上的硕士学位,3万多个博士学位;1986/1987学年约有150万个学生在研究生学位点中注册。(注:沈红,《对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的综合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63-66。)与美国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自1980年初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到1995年止,全国已有84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39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毕业研究生人数已达30万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近2万人。(注:毛昌鉴等,《试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3):46-48)本文拟用研究生培养周期的方法描述美国文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和特点,并籍此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几条建议。 一 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研究生培养也有相应的周期,它启始于正式录取终结于学位授予,中间经历了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两个重要的阶段。在美国,这一培养周期大约不超过两年,其中课程学习局限在一年内。我国目前硕士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5至3年,其中1-1.5年为课程学习,1.5年为论文工作阶段,(注:李素琴、丁常富,《对“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的看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1):66-67。)大约整个培养周期要比美国长0.5-1年。 美国不举行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依据是申请者提供的三封学者的推荐信,大学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和有关攻读学位意图和计划的个人说明书。决定是否录取的权力由各系研究生工作委员会掌握,一般不对招收名额和招收对象的年龄加以限制,认真遵循的是一种“宽进严出”的培养原则,力图贯彻的是反映美国所谓“自由”、“民主”价值观念的“均等”和“终身”的教育思想。另外,对研究生教育不论公私立大学都实行收费制度。 为了达到扩大入学机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目的,美国在高等教育中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生资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充实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来源。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生资助包括各种低息联邦教育贷款,各民间基金会奖学金,校内外的勤工俭学以及院校级的奖学金或学费减免等。(注:李韧竹,《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资助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1996(2):88-90。)其中,美国联邦政府为学生提供的各种资助占学生得到全部资助的75%,1994年度联邦政府提供的资助达314亿美元。(注:单平,《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资助》,《中国高教研》,1996(6):42-44。)与资助制度相配套的是淘汰制度。该制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各门成绩均需达到B.另一方面确定硕士学位修读的最长年限,一般为两年,成绩不佳或修读拖拉的研究生都有随时被劝退的危险。 二 美国研究生课程实习实行的是学分制。一般要求硕士生修满45个学分,其中9个学分为硕士学位论文,36个学分为课程学习,每门课通常3个学分,所以总共要修12门课。另外,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历者要求补修本科主干课程,而且不能计入研究生课程的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一门外语,一门社科研究方法论课,两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课,两门基础理论课,另外六门是各种专业课。学生允许跨院系上课,但要计学分,就必须与研究生课程有关联或相类似,并获指导教授首肯。硕士课程的授课方式有三种:传统的教授主讲方式(Lecture),研究生班研讨会(Seminar),教授直接指导下的科研实践(Research Practice)。主要用于教授专业课的研讨会教学方式在时间上由任课教授主讲的占3/5,其余的2/5是在任课教授指导下的研究生专题讨论,往往是预先确定一个学生,要他对与本课程有关的某一课题经过艰苦研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结论或论文),再由大家发言、提问,主讲者进行解答,最后共同讨论。这种讨论活动可以提高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推动学术功效,在发展科研创造力和学术思辩能力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注:葛芝金,《国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特点》,《江苏高教》,1996(3)。)科研实践课一般由学生提出一个小型的科研计划,在任课教授的指导下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最终写成一篇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上这种课没有固定的授课时间,比较灵活,而且可以和任课教授建立单一的直接的学术关系,所以不少硕士生通过上科研实践课来了解和挑选学位论文的指导教授,并为学位论文的正式工作进行战前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