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价值取向、职业理想以及高等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等一系列问题。相对于其他高校,农业高校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显得更重要、更突出、也更为困难。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高校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农业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学农、爱农、立志献身于农,否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那将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极大失误。因此,研讨农业高校专业思想教育问题非常必要,很有意义。 一、农科大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令人忧思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居于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农业教育应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农科大学生应该有牢固的专业思想,有为“三农”服务的志向。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如对某农业大学97级新生专业思想进行抽样调查,从150份问卷中显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报考农业院校的学生中志愿学农的只占四分之一,而大部分则是由于高考分数低、迫不得已,或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而报考农业院校。在座谈中我们还了解到,许多同学之所以填报农业院校志愿,只是为了增加高考录取的安全系数,避免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城市里的学生,填报农科志愿的更少。 表二反映出学生进校一段时间后专业思想变化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有四分之一强的学生打算毕业后改行,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而志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不到十分之一。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农业高校的教育效益就太低了,高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了。 上述情况表明,农科大学生的专业思想很不稳定,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准备务农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状况应当引起党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农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农业高校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导致农业高校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家庭方面的,又有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据我们的了解分析,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毁伤了农科大学生的光荣感、责任感。众所周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教育等诸多因素,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轻视农业和农业教育、轻视农村和农民的错误观念。农村的长期落后、农民的长期贫困,使人们自然形成了“重工轻农”、“爱城不爱乡”的思维定势。社会心理总是向往城市,设法脱离农村。“农转非”、“打工潮”都是一江春水向“城”流。孔孟的教育观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在今天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贫困农民送子女上大学,多为使子女“脱了布鞋换皮鞋”、“不当农民当干部”,目标仍是脱离农村。长期的小农经济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靠天吃饭,加之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使人误认为“农业无科学”,农业生产是简单劳动,不需要多少高科技。因此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在上述传统观念的误导下,考入农业高校的学生多数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 其二,较大的城乡差别低落了务农的职业认同感。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较大,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社会心理和文化价值上。这种差别,导致社会对农业的忽视,对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差,以致造成农业教育和农科大学生不受青睐。 其三,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影响了农科大学生的学习观、择业观和价值观。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追求经济效益。农业是基础产业,重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与其他产业相比,行业比较艰苦,经济利益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比较效益也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难,知识产权保护力弱,产权的价值含量低,产权拥有者难以获取较高利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人们崇拜金钱、追求享受,扭曲了人们对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在上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从事农业科技的职业缺乏吸引力,自然会带来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 其四,农科大学生分配就业难挫伤了在校学生的积极性。高等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而且也是职业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实行招生并轨、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之后,人们更重视对职业的选择。在家长、学生的心理上,上大学不仅是为了受到高等教育,拿到大学文凭,更重要的是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个稳定理想的职业,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所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都比较注重选择好专业即比较热门的、好分配的专业。这说明,学生还未入学就已考虑到毕业分配的问题。近年来,农科大学生分配难的趋势有增无减,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弱,往往受到冷遇。尽管农科大学生分配难的原因很多,但择业难的客观现实,势必严重影响农科学生学农爱农的积极性。 其五,学校教育不力,难以从深层次上解决专业思想问题。农业高校针对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将其视为思想教育的重点、难点,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教育的力度不够,效果也不理想。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专业思想解决难”的问题。学校认为,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社会、历史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校自身难以完全解决,因而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影响,投入精力不够,也缺乏对问题的认真研究。其次,教育内容比较贫乏、滞后。口头说教的多,实践教育的少;就事论事的多,开拓性教育(扩大知识、文化视野教育)的少;务实(承认现实)说服的多,深层次教育的少。再次,教育形式单一、渠道少。目前,学校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政工干部的日常思想工作。由于学校经费困难,所以学生走出校门难,请人来校教育也难,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机会较少。比较封闭的校内教育,很难抵挡传统观念误导、社会差别影响、物质利益驱动等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