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国家教委《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我校1996年首先在本科专业进行“并轨”招生改革,1997年普通本专科全部“并轨”招生。从两年的新生录取情况来看,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并转”招生工作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以保证“并轨”招生改革在农业院校顺利进行。 一、我校“并轨”招生的形势 从1997年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看,全校本科专业招生1030人,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其中,理科统招870人,文科100人,职师班和其它60人。从本科(理科)新生的基本情况看,农村新生、应届新生与去年基本相同,第一志愿录取率有所下降,二志愿和三志愿录取率比去年略有增加(见表一)。第一志愿降分幅度比去年大10分,第二志愿降分更是历年来的第一次(见表二)。从新生入学报到来看,基本按时注册,没有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未入学,但每年也有十几个学生因专业不好而弃学。这几组数据与材料充分说明招生“并轨”改革基本顺利,但形势也不容乐观,如生源质量不高,传统农科专业的录取比例低等。
二、农业院校“并轨”招生后出现的问题 高等农业院校“并轨”招生后,与其它类院校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控制线上志愿率不高,生源质量下降。由于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大多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和艰苦,城镇学生不愿去农村工作,农村学生大多存在跳“农门”的思想。全面“并轨”后,大多数学生必须自谋职业,农村和农业部门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由来已久的问题,虽然各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不低,仅仅是国家政策倾斜,即加分录取的结果。1996年我校第一志愿录取90.7%,控制线上录取49.2%,加10分录取41.5%;1997年第一志愿录取80.9%,控制线上仅录取31.1%,加20分录取49.8%(见表二)。这样农业院校录取分数与其他同类院校存在差距,影响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偏高,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我校近70%的学生来源于农村,对于刚解决温饱且经济并不富裕的大多数农家子弟来说,考上大学不容易,上大学更不容易。据统计,1997年新生中,贫困、特困生比例要占到25%以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借款上学,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差。由于生活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给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3.招考专业出现反差,传统农科专业招生难度增大。“并轨”招生后,毕业生将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那么考生报考志愿就比较慎重。就我校1997年农科专业和非农科专业报考志愿看,农科专业第一志愿录取占75.7%,第二志愿录取占21.1%,非农科第一志愿录取占93.1%,第二志愿录取仅占6.9%(见表三),农科专业录取的学生大都为降分录取,非农科专业志愿率高于农科专业志愿率。个别传统农科专业如蚕学、茶学、畜牧、兽医等专业几乎无人报考,专业生源竞争力很差。但这几年的毕业生的就业事实说明,这些专业社会需求量并不小。有些非农专业如计算机及应用、货币银行学、英语等大多在控制线上第一志愿录满。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目前存在的对农业科技工作者重视不够,以及学生和家长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对农业人才社会需求认识的片面性,都影响考生的报考。 4.“并轨”招生相对减少学校办学收入,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农业院校在未“并轨”时,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调节计划,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并轨”后按国家招生政策,农科专业我们只能收取培养费的70%,学校少收30%,若国家不给予财政补贴,将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 三、对策与建议 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轨”招生改革也不例外。面对农业院校“并轨”招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国家应积极调整政策和投入,保证招生改革顺利进行。 1.国家应加大高等农业院校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保证“并轨”招生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因免收和少收学费而造成学校收入的差额,应由国家财政拨款补足。 2.因“并轨”出现的生源质量差,甚至生源不足,应从招生政策上给予照顾,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近几年来,我校单独招收了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和对口招收农业职业高中、农广校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招生改革试点,扩大了生源渠道,拓宽了人才通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途径。同时,面对农业院校“并轨”后的生源问题,应该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下,建议扩大农业院校单独招生的范围,提前单独组织考试和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