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分析和研究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和高教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考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因素影响和妨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试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 一、课程因素 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知识陈旧、视野狭窄、文化功底薄弱、组织管理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等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大学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某种问题。参考国外大学课程的建设情况,再考察一下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建设,不难发现,它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1.普通课程开设比例不合理 就我国大学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来讲,大学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并不太低,约占总学时的40%,但课程门类却相对贫乏,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简称“两课”),以及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和其它极少数的人文方面的课程。而且,在这些课程中,纯政治性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学时的11%,其它文化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约占总学时的29%。(注:冯惠敏.大学普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高等教育研究,1997.4)尽管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北大等在普通课程上作了一些改革尝试,然而大多数学校的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从整体上看,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本科总学分为360学分,其中就有180学分为大学普通教育必修课程,占总学分的50%。最重要的是,提供学生选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门类就有100多门,大大多于我国(约十几门),且其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也不仅学分比例(17%)比我国高,其必修的科目也比我国多。(注:冯惠敏.大学普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高等教育研究,1997.4)在日本大学,其一般教育课程(即我国的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虽为3:7,但其可供选修的一般教育课程门类却达30几门,(注:黄福涛.90年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4)也大大超过了我国。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较为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高校片面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急功近利地争设短线专业和实用学科,致使基础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削弱。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功底薄弱,基本文化素养与伦理道德修养低下,在就业市场与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与发展后劲,社会各界对此已有许多抱怨。许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也表明了这一点。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我国高校课程内容普遍存在先进科学理论、技术与陈旧教学内容、体系的矛盾。例如,作为理工农医院校学生必修的某些基础课与专业课,如高等代数、普通物理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以经典物理学、微积分数学为基础的20世纪以前的科学结构和体系上的,反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巨大成就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近几年来,许多学生对普通物理等一些课程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甚至不愿开设普通物理学,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课程内容陈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太远。其实,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不满意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科技水平相距太远、脱节太大上。普遍的反映是,毕业生就业后,所学不能马上转化为所用,还需经历一个不算短的、且是在师傅指导下的所谓实习(其实就是再学习)期。这对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荣耀的高等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另外,有的教师科研水平低下,也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并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学术水平,必将有利于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动态,并把学生引导到科学前沿,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一个高校教师而言,没有相应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准,其余一切活动无异于“无米之炊”,也谈不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甚至可以原谅教师的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容忍教师的不学无术。 二、教学因素 教学工作除受教师学术水平、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影响外,还受制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特别是教学指导思想。所以,造成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下降的责任实际也可算在大学教学指导思想的失策上。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在教育工作上,重智育轻德育 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道德水准呈下降趋势。一些企业反映,有的大学毕业生对严格的劳动管理规章制度表现出种种抵触情绪。在工作中有的人缺乏对事业追求的上进心与工作责任感,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怕苦怕累,迟到早退,消极怠工;有的在“金钱万能”价值观影响下,唯利是图。当然,不可否认,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但是,大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价值取向也难遁其责。正是因为大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导致了大学德育质量的下降,从而最终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