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1997年清华大学党的工作要点的部署,从1997年4月上旬开始,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校系两级共同进行了一次毕业生工作后情况的社会调查。结合1991年我校毕业生情况调查工作的经验,这次调查力求有更大的规模,有细致的项目,有较多的统计信息和分析素材。这次毕业生情况调查是在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进行的,毕业生的在岗状况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他们的适应表现;这次调查也是在我校开展10多年教育教学改革后进行的,校友们的社会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检测了我们的工作成效;这次调查又是新世纪来临之际进行的,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期望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涉及的毕业生以90年代就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侧重对象,实际结果也兼顾了80年代的毕业生,以及少数毕业更早的校友。调查的用人单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为主要范围,也包括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调查的地区选择了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分布比较密集的北京、上海、华东、华南等地,另外,还向在美国的几十位校友作了调查。调查工作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 学校共向2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问卷,收回85份,回收率40%,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45%,科研院所占45%,其他占10%。这些答卷单位对1981年以来接收的1671名清华毕业生的岗位情况等提供了一些基本数据,对其中的约占56%的929名90年代毕业生的11项表现进行了分类评价,并且就其中的7项表现进行了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比较评价,另外还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选择回答。 由毕业生填写的问卷共发放2400多份,收回854份,回收率35%,其中90年代校友的答卷有500多份,占60%。这些答卷毕业生对学校安排的14项教育教学环节进行了收益评价,对11项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选择回答,并且从校友群体一般感觉的角度对6个方面的知识技能进行了强弱评价。对于毕业生的答卷,各项结果都按90年代、80年代及其以前毕业的三个时期进行了分类统计。 访谈工作按校系两级组织。由学生部、研究生院、教务处、教育研究所、党办校办、校友联络处等单位的33位校机关干部组成了5个访谈小组,各有1位校长或书记带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常州、无锡、青岛和烟台等8个城市走访了34家重点用人单位,并与300多位校友进行了座谈。同时,共有17个院、系、研究所到29家对口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约有100多毕业生到场。一些院、系、研究所的调查小组都由主要领导带队,有的还带领目前在校的学生参加了走访。 在这次校系两级走访调查的60多家单位中,国有企业占42%,科研院所占34%,其他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机关等占14%。每个单位几乎都是党政主要领导出面热情接待,他们充分肯定这次调查很及时,很必要,认为这是一次极好的沟通。他们感叹象清华这样细致地进行毕业生调查,还没有碰到过其他学校,称赞清华的工作非常扎实。这些单位负责人中,有不少是"文革"前的清华老校友,他们不说客气话,坦率直陈,建议中肯。而到场参加座谈的毕业生,则结合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和感受,对难忘的在校生活进行回顾和评论,认为调查工作本身就是母校对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 从本次调查工作的成果看,由统计问卷得到的主要数据能为走访面谈的情况所印证,而访谈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提供的评论、意见和建议更为生动、具体。总之,我校这次毕业生情况社会调查工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毕业生的岗位表现 按84家单位的问卷统计,在目前仍然在本单位工作的1050名清华毕业生中,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约占89%,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约占2.3%,从事经营销售工作的约占7.8%。这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岗位属于技术性工作。 1.较高的整体评价 问卷按照实际用人的角度,列出了11项反应人才全面质量的表现,单位对90年代的9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分类评价。对其中的623名本科毕业生,最高评价比例是"业务水平",单位认为"较好"的学生占84.6%;接着是"思想道德"、"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单位认为"较好"的学生分别占76.6%、75.6%和72.7%;往后的排序是"敬业精神"、"发挥作用"、"身心健康"和"团结协作",单位认为"较好"的学生比例为60%多到50%多;单位认为"创新能力""较好"的学生占49.3%,而认为"谦虚谨慎""较好"的学生占40.8%;排在最后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单位认为有25.5%的学生"较好"。在所有各项被认为"较差"的学生仅占1-2%,其余的学生被认为"一般"。对于306名研究生,在10个项目上的相应评价比例与本科毕业生相差无几,比例的排序大体相仿,只是认为研究生中"组织管理能力""较好"的能占48.4%,约比本科生多一倍。另外,与本科生的评价类似,被认为各项"较差"的学生比例也很低,不到2%,其余为"一般"。 问卷中,用人单位在清华毕业生与其他兄弟院校的90年代毕业生之间进行了整体印象的比较。一半多单位认为清华毕业生相比起来在"总体表现"和"业务水平"方面有"明显优势";一半多单位认为清华学生相比起来在"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方面"较好";对于"组织管理能力",近一半的单位认为清华毕业生"较好",近1/3的单位则认为"差不多",认为其余各个比较方面"差不多"的单位不过20%多。在各个比较方面几乎没有单位认为清华学生"较差"。问卷的统计数据说明,新一代清华校友走出校门、再经过用人单位的培养、实际岗位的锻炼之后,他们的基本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个群体的主流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在访谈中,用人单位对清华毕业生的岗位表现一般都有较高的正面评价,认为清华的毕业生"综合打分高",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综合素质表示了热情的赞赏和肯定。不少单位谈到,清华学生的政治思想可靠,国家荣誉感很突出,有的还说,"清华学生为共产党干事的多";单位普遍认为,清华学生事业心比较强,不甘落后,好胜争强,能够承担大项目、硬工程,有独挡一面、勇挑大梁的责任意识;许多单位还强调,清华学生一般都有朴实的作风,"比较本份,正派、不油滑,坐得住","不喜欢冒尖,不张扬",有的还说,"清华学生做事有一定的原则性,没有江湖气"。用人单位在访谈中对清华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分析了许多特点。归纳起来:一是功底厚,上手快。他们反映清华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技术比较全面,动手能力强。上岗几个月,适应期一过,就会表现突出,工作能让领导放心,容易受到器重。二是肯实干,讲严谨。他们反映清华学生在业务工作中能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作风有板有眼。有的同志说,"老一辈清华人立足基层、默默奉献的精神为社会所敬仰,新一代清华人继承了朴实、实干的精神,在单位中也被广泛称道。"三是有后劲,能应变。他们反映清华学生往往有很好的潜力,接受能力强,好学习。有的单位说,哪个宿舍里灯亮的时间最长,可能就住着清华毕业生。另外,也能改行别的专业。例如一些计算机公司的业务主力不少是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清华学生,同在通信设备行业,不少清华学生能很快赶上邮电系统院校毕业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