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上海的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使得研究生报考热连年升温。在本科阶段收费入学之后,研究生收费入学、扩大招生规模成为社会的新议题。为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新思路,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管理体制,把收费入学作为我国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接轨的新的突破口,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1997年9月~12月对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上海8所高校和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分院进行了实地专门调研,并在上海高校向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4份),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特写此文,旨在探讨现阶段上海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必然性、可能性,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以供讨论。 一、上海试行研究生教育收费的条件 1.研究生需求剧增 (1)供不应求 自从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设大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上海研究生的培养历史已长达80多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上海一直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1949年上海研究生招生数99人,占全国招生总数的40.99%(全国为242人),而1997年上海招生6725人,仅占全国的10.54%(全国为63749人)。(注:《1996~1997年上海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上海市教委计划处编)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第五个增长周期,年增长为8%至10%,上海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一些,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龙头的新型企业集团和国营大中型企业及独资、三资企业,均急需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使得上海的毕业研究生一连4年供不应求,他们中有70~80%是外地学生,绝大部分也被上海留用,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据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上海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6524人(居全国第二)。这意味着上海1300万人口中有85万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去除1/3退休人员,大约为57万左右。上海市人事局人才预测数据显示,到2000年,上海人才总需求量为146.6万,管理人才为40.3万,如果按目前上海高校就读研究生与本科生比1:10计算,其中的高层次人才应为14.66万(已有高层次人才在3~5万左右),(注:上海市政府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上海》第5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版)上海实际需求每年为2万人左右,而目前上海研究生毕业人数每年在3000~4000左右,加上外地来沪人才,离此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 (2)"考研热"持续升温 1994年起,上海高校兴起新一轮"考研热",这一需求增长是伴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结构高移化而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研究生就业渠道广、机会多、待遇好、报酬高。研究生就业形势趋好引起考研热,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内地和边远省份,考研成为当地本科生改变处境的一条捷径。 (3)社会呼唤增加研究生招生数 在被调研的高校中,无一例外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特别是象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这样的研究性大学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多招生。社会上的呼声也很高,从学生到家长也都希望能多招一些学生攻读硕、博士学位,有分担培养经费的愿望。1997年上海人均GNP已达到3000美元,也为上海研究生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应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社会需求层次趋高 (1)经济结构调整向高新技术与高层次第三产业发展 1996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是:汽车、通信、电站设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家电等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生产总产值的比例上升至50.7%。金融保险业、商业、邮电运输业增长比例分别为26.6%、11.9%、8.3%,成为第三产业新增长点。与此相适应,研究生招生在金融、贸易、保险、通信、汽车、建筑等专业的调整须形成与社会需求和就业趋势一致的调节机制,工科类专业应向高新技术转移。据上海"九五"期间人才需求预测调查显示(见表1),上海支柱产业和高层次第三产业中总体上研究生增长率最高,本科生次之,专科生最低。15个行业研究生增长需求年增长超过30%的有4个行业:制药、冶金、信息服务、贸易,分别为31.25%、30.65%、36.61%、33.52%;在20~30%之间的有5个行业:如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等。15个行业本科生增长需求中年增长大多(11个行业)在10%至18%之间。而15个行业中专科生增长需求除信息服务业(21.22%)外仅3个在5%至9%,7个低于5%,家电、电站设备、建筑设计、证券4个行业的需求为负增长。 表1 上海支柱产业、高层次第三产业分层次人才需求预测(1994~2000年)
资料来源:1995年"上海'九五'期间人才需求预测调查和培养目标研究"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