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之际,一种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翅膀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以汹涌澎湃的势头,在世界经济领域内独领风骚。它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面对迅猛而来的知识经济大潮,加强培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社会的每场变革首先都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如果说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人们对动力、能源、工具性能的新追求,并利用实验科学打开了世界发展新纪元的话,那么,今天由于人们对速度、效率、准确、真实度以及控制力的高度企盼,导致了在思维科学引导下的现代电子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及传播通信学的划时代大飞跃,宣告了以网络、电脑、数码、光纤、多媒体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正极大地改变着当今社会经济形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先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了这种新型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高科技革命不但使人类的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而且使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本世纪初的20%上升到90%。 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它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正因为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索,对于自然资源通过知识智力进行科学、合理、集约的配置,主要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而是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仍然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因此,资产投入无形化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化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同时,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其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益增强的趋势。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表现为知识经济一体化。所以发达国家无不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并认识到它能比其它资源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收益。投资向知识和智力开发倾斜也成为一项共同的战略决策。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多结构和多功能的职业培训乃至终身教育,为发达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度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管理有方的经理、管理者和技术高度专业化的员工受到高度重视,智力密集型劳动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领导决策、经营管理,尤其是教育及人才培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全球范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必须面向未来,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而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因此,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目前我国教育的状况,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新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创新要靠人才,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其中有的要在基础科学方面攀登世界高峰,更多的人要能进行高新技术的创新,还要培养一大批善于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的人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21世纪对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1)具有进取、创新精神;(2)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3)具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4)具有对社会、国家和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5)具有优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6)具有国际交流的能力和国际合作的精神;(7)具有个人特长。其中,进取、创新精神居于首位,这正是反映了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高校应在世纪之交适应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是适应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第一,要注重和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基础,人才的高质量包含着人才的高素质。面临21世纪激烈的竞争,高等教育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放在首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境界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智能、高情感、高稳定动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身体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如果说在中小学强调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那么在高校强调素质教育,则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做人,其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是非,学会理性地面对失败,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坚强的精神支柱。第二,要注重通才教育,通专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说,古代的人才是以通才为主,近代的人才是以专才取胜,而现代的人才则应是在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即复合型人才。具备实用的专门的技艺无疑是立足社会之本,然而,今天的学校已无法给予学生一门终生有用的技艺,因此,通才与专才并举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注重通才教育,是指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的特点。这不仅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顺应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把通才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上,就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的需要。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了。注重通才教育,重要的在于拓宽基础知识,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与接受某一专业领域更深更多的训练并不截然对立。在很多情况下,通与专、基础与特长,可以而且应当较好地统一起来。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学生跨系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副修等,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多个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人才对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需求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