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当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作者也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来 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标志。因此,各国都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作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予以重视。1993年5月, 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了一次“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国际网络”年会。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与保证质量——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会议认为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从9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以强调质量为重点的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如何保证质量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1993年4月, 由美国教育部长贝尔任命的“教育质量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在列举了教育质量下降的一系列情况后提出:“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存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为此,美国研究生教育开始了继苏联“卫星冲击”之后的新一轮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改革。传统的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虽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但在各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也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 为此, 德国海得堡大学在600周年校庆(1986年)时提出了“从传统走向未来”的口号, 赢得了社会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从8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对研究生教育采取诸如设置研究生院等若干重大举措。其它国家,如日本、法国、英国也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效。因此,可以这样说,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始终认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其难点在调整结构,重点在提高质量,关键在改革。1996年10月,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在苏州召开的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研讨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本身就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要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对于这次会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第一期以“一个强烈的信号: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题作了专门的报道。1997年7月24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顾海良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第七次工作会议上又指出:“现在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心,是十多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教委下发的文件,还是各级领导的讲话,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型发展转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上来,提高质量意识,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 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不仅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迎接21世纪到来的需要。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近年来也存在着质量滑坡的趋势和危险。其主要表现是:(1 )少数研究生学风不好。课程代听、考试代考、论文代作,甚至剽窃他人的成果; (2)管理不严,放松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少数研究生培养单位,人情风、形式主义、分数贬值比较严重,管理不严,放松要求,甚至出现了变相的花钱买学位的现象。在这样一些问题面前,如果我们不给予高度的警惕和注意,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失职的表现。因此,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是维护我国学位声誉的需要,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是否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关系到能不能把一个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更高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带入21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也是迎接21世纪的需要。 二、制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的初步分析 制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部分。客观因素,包括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低,基础较薄弱,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造成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起点低;经费投入不足;导师总体水平不高;学制不灵活;专业口径较窄(新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以后情况将会有好转);优秀生源不足(主要对博士生);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等等。这些客观因素的改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思想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一手硬、一手软两个问题。 1.在思想上存在着种种误区 第一,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先发展后整顿的错误倾向。 重数量轻质量——把数量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而不是把质量、特色、效益作为办学水平的标志;在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中,片面强调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质量包含在一定的数量之中,而不提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对质量和数量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各单位之间的比较,不是比质量、比效益、比特色,而是比数量、比规模,在攀比的立足点上有偏颇。 先发展后整顿——有的单位,明知质量的重要性,但为了单位的名声、地位,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先发展数量,然后再进行整顿;也有的单位怕政策多变而吃亏,怕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政策”,只要政策允许,也是不管客观条件是否满足,先发展数量,然后再进行整顿,等等。这种思想,不符合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果全国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依先发展后整顿的思想办事,教育也会像“经济过热”一样,产生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