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如何让十五大精神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青年大学生头脑,成为高等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通过与学生广泛交流,我们发现学生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十五大精神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以此为切入点,是向大学生进行十五大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十五大精神是大学生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将十五大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导向 人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可能性,从价值的观点研究并作出选择乃是教育固有的特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用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大学生发展的价值导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人的发展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每个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更有利的条件。十五大报告对我们国家走什么路的问题把握得非常准确,描述得非常清晰。它集中体现在十五大的主题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它具体反映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旗帜问题和路线问题。十五大报告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对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回答了中国如何走向21世纪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从这个角度理解十五大精神,可以使一代跨世纪的大学生领悟“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命题的深刻内涵,开阔视野,历史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现实,增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并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自觉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 十五大报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杰作。大学生除了要深刻理解十五大报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贡献外,还应认真学习十五大报告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准确掌握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念,比如:邓小平理论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的观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的观点;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的观点;“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看世界的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国情的观点,等等。自觉运用正确的理论,树立科学态度,具备创造精神,这些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应该善于将十五大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宝贵资源 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那些善于从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善于把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大学生才算是成熟的大学生。把握大势、通观全局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有利条件往往能够给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大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某些困难也往往能对人的发展提出有力的挑战。 十五大报告中有许多新的提法,这些提法所蕴涵的观念变化、政策变化、体制变化等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民利用政策的变化致富了,不少城市利用政策的变化崛起了。是否善于抓住机遇,是否善于运用政策,对变化是否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确是区分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十五大报告中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就是强调“机遇意识”。江泽民同志说:“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机遇意识首先意味着对有利条件的认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调的国际环境,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国内环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特征,加之我们党确立的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机遇意识还意味着对不利条件的认识。它能对大学生的发展提出挑战。比如,在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国尚存在着差距,企业的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不快,技术创新能力欠缺,在观念、体制、政策、队伍、资金等方面都有待改进。而这些问题不正可以激发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的强烈愿望,推动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长知识、技能吗? 机遇意识还可以与大学生对发展持何态度、发展在何领域、为谁而发展等问题联系起来。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祖国、为人民干一番事业,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样说,这一代大学生有其前辈所不具备的发展环境的优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应只讲待遇,要看到机遇。 二、 十五大报告中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政策举措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十五大精神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变革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最直接和最深刻的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谁能意识到并善于正确对待这些影响,谁就有可能掌握主动权。 (一)关于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和调整 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不仅对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个人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确立了这样一些思想: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目的,所有制是手段;非公有制形式同公有制形式的关系,不是“对立”或“补充”而是“共同发展”;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公有制为主体,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等等。这些思路为大学生在多种所有制单位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我国现有千余所高等学校大多为国家所办。国办大学所培养的毕业生虽然这几年也并非都在国有企业就业,但始终在认识和政策问题上有所不清。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非公有经济有了生存权和发展权,但只扮演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角色。这种所有制等级观念不仅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对人才的发展同样不利。许多非公有制的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和管理骨干,这里无疑也应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