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央反复强调“抓大放小”改革国有企业的方针。近几年来,许多小型国有企业因放而活,显出勃勃生机,部分大中型企业由于资产重组而实力大增,有些企业有望进入世界500强。这充分表明了一个新思路在应用于实践时的巨大创造性。 高等教育也像国有企业一样是国家不堪重负而又事关全局的大系统,它有独立的运营单位,也有投入和产出,与经济系统有着多方面的相似性。借鉴经济领域的一些好的创意和成功作法改革高等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改革也可以“抓大放小”。 一 “抓大放小”原指国有企业改革要“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把这个概念引入高教领域,意在呼吁教育决策部门大胆“放小”,以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拓展和质量提高。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着多重层次和多种形式,“抓大放小”的“大”对高等教育来说,就是指那些综合性强、基础雄厚、能代表国家水平和形象的示范性大学。比如,北大、清华等,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也都有一两所能代表本地水平的高校。这些学校质量高、影响大,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是重点要抓好的。“小”不是仅指小型高校,而是主要指那些专业通用性强、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相对层次水平略低的地方性、专科性、工艺性高校。这些学校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放手以后容易搞活,出了问题也容易收拾。“抓大”当然不是按原来计划经济的那套做法,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而是主要表现在政策、经费上倾斜、保证。《教育法》所规定的办学者与管理者分离等原则仍要遵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基金、专项拨款等方式支持求学者和学校基础性、高新技术专业的建设。“放小”就是在高等学校的办学权、管理自主权及经费的筹措方面放手。“放”不是不管,不是放弃政府在办学中的主导作用和主要责任,而是主要表现为运行经费上的“断奶”和管理上的较多自主性。国家的政策、法令、规划仍在宏观上对这些学校起监督、调控和咨询作用。就像不能仅以公有制成份所占的数量比重看是否公有制占主体一样,高等教育是否“抓大”也不以抓多少学校为标准。如果要讨论“抓大放小”的数量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抓十分之一的高校,比如“211工程”学校。对这些学校,国家应重点投资, 使它们能在质量和效益上跨一个新台阶。二是在这十分之一的学校中再抓其中几所或十几所高校,目的在于把这些学校办成代表国家水平和高教形象的标志性、示范性大学。当然,“抓大放小”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与此相似,“抓大放小”也有个层次问题。比如“放”,可以是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许多部委属院校与地方共建就是其中一步;也可以是各部委或地方政府把高校办学权放给企业、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推行国有高校向民营的转制属于这个范围。 “抓大”和“放小”是统一的。“抓大”是为了抓好,目的是提高水平;“放小”是为了放活,目的是挖掘潜力。“抓大放小”改革高等教育就是要使整个高教系统在实现量的扩张的同时又能保障少部分高校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实现整个高教系统量与质的统一。 二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在国家的统包体制之下,“抓大放小”改革高等教育,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一,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教育体制作出相应的变革已是势在必行。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从经费一直到管理全面包揽,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独立办学,条块分割。这在当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是合理、必要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不同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已经成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各利益主体应该分担教育经费。同时社会需要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企业也希望能更直接地介入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情况下,国家和政府再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继续包揽教育。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发展呈现膨胀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即将到来。这要求教育经费的大量增加。但是维持这一庞大系统的经费成为世界难题,我国又尤其严重。以1995年为例,当时我国教育总经费1440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总教育经费的1.5%,而负担的学生总数则约为世界总数的20 %。就高等教育来说,每年300 亿人民币左右的财政投入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两所名牌高校的年度经费,承担的却是2000余所高校,近600万在校生。摊子太大, 管不过来,使多数高校只能维持生存。国际经验表明,完全由国家来支持高等教育,仅能维持不到20%的入学率。通过“抓大”,国家重点扶植一部分高校,可以实现教育经费的相对集中和优化使用。通过“放小”,高校可吸纳社会资金,也可实现教育经费总量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不高。能进入世界前100名的学校寥寥无几,进入亚太地区前10名的只有北大,复旦只是第28位。这与迅猛发展的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极不适应。21世纪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流的科技、经济和管理人才是未来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而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高校来培养,一流的高校需要充足的教育经费。按我国高校的年度经费的现有水平,不集中精力、保证重点,难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适应时代需要。 第三,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的私立高等学校占有很大比例。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私立的要占三分之二以上。这样不但减轻了政府负担、提高了国有高校的质量,也实现了高校的扩充。欧洲国家虽然有国家包揽教育的传统,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许多国家也渐感不堪重负,财政拨款的比例日趋减少。高等教育的私营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