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伴随着我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紧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办学条件极为薄弱的基础上,走过了恢复、发展、完善、壮大的历史旅程。此间,广大专科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专科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研究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规律,克服困难,辛勤耕耘,使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顺利运行,在人才和智力支持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高等专科教育在原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运行秩序和办学模式,就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面向21世纪,这种“不适应性”就显得愈趋严重。面对这种“不适应”,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怎样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秩序,其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应作何种选择,这些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应答。 一、我国高等专科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关于高等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 高等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部署上也一直强调要重点发展高等专科教育,但是在相关配套政策的制订上并未能充分体现这一发展战略的意旨,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保证“注重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这一战略地位的落实。由此,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办专科的不爱办、教专科的不愿教、学专科的不愿学”的现象未能改观,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办学定位问题未能解决。“何去何去”的困惑仍然困扰着办学者对未来发展路向与途径的选择。 2.关于高等专科教育办学特色问题。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不少办学经验,但是由于办学地位不明确等原因,高等专科教育究竟应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色问题一直不明晰,长期以来没能走出“本科压缩型”的怪圈。“本科压缩型”的培养模式严重淹没了专科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抑制了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3.关于高等专科教育的结构问题。 从专业结构看,我国专科教育的格局初始于50~60年代,形成于80年代初。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大量兴起和壮大,对专科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专业设置及其结构已明显滞后,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科类结构来看,单科性院校占有较大比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一些单科性院校失去了原先的办学依托,办学困难丛生,如不向“多科性”转变就难有生路。 4.关于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问题。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主要是强调对学生某一专业领域内单一的专业知识与实际能力的训练。随着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受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这一特点的影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广大用人部门的迫切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规格已成为大势所趋。从就学者的需求角度来看,由于人们的择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工作流动性大大增强,过窄的、单一的专业训练就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如何来设定新的人才培养规格,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 5.关于高等专科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体制问题。 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逐步形成了办学形式多样化和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格局。办学形式、办学体制的多样化促使我国高等专科教育规模和数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争生源、“抢饭吃”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学校竞相开办热门专业,以致造成新的结构性浪费。这对于办学本来就比较困难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 6.关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规模问题。 我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配置普遍效益不高,学校的办学功能局限性很大,使学校对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较弱。目前,许多地方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牵涉面广,难度较大,并非短时间之内就能取得成效。 7.关于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条件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由于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近些年来虽有改观,但是由于历史欠债太多,目前许多学校尚未“脱贫”,改善办学条件问题依旧显得非常严峻。 二、政策层面的改革建议 面对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从政策层面来加以统盘考虑,制定相应的对策,为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体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1.从政策制定和立法的角度对高等专科教育合理定位。 为确保我国重点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这一发展战略的落实,需要从立法的角度对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性质、作用加以明确界定。要调整现行政策,从政策的制定上充分体现高等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校的设置标准、条件、级别待遇、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等问题放在与本科教育同一层次上来加以统盘考虑,并要从重点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而其现有办学水平与条件又远不适应这一现状出发,制定扶持、保护和优先发展的政策,为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