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教体制以公立性为基本特征,真正民办或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研究德国模式,总结其经验,对我们在坚持国立高教体制为核心的前提下引进和发展民办或私立形式的非国立高等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非国立高等教育的形成、发展及其结构类型特征 德国是文化联邦主义国家。根据其宪法,文化和教育事业(包括高等教育)属于各州的事务,国立高等教育因而等同于州立高等教育。州政府不仅是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也是高等教育的主管机构。而一切不是由州政府所举办的高等学校,均被视为非国立高等学校。根据主办机构的区别,可分为教会高等学校、典型的私立高等学校和联邦政府高等学校三大类,前两类的非国立性容易理解;后一类指由联邦政府部门所举办的高等学校,例如七十年代建于汉堡和慕尼黑的联邦国防军大学,以及设于杜伊斯堡和柏林的联邦邮政专科学校等。它们的非国立性建立在文化联邦主义的法律特征基础上。可其事实上的国立性,也就是说它们由国家财政(联邦财政)而非由其它私立财政渠道支持,从本质上与州立高等学校是一致的。 德国真正的私立高等学校是那些既非由国家,也非由教会所举办的高等学校,它们产生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由社民党和自民党联合执政的联邦德国政府实行了教育的全面开放政策。由于高等教育面向所有完全中学毕业生开放,中学毕业生的升学率迅速达到了15-20%。虽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建了不少的高等学校,可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从教育政策上考虑,人们马上想到了借鉴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并试图以此从数量上弥补国立高等教育的缺口。另外,尽管国立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不错,课程覆盖面也比较广,但在专业性、实践性以及培养人才周期方面均表现出滞后性,这也为私立高等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竞争的有利条件。因此,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在德国诞生了第一批私立高等学校,例如,韦德尔高等专科学校(Wedel,1969)和德国矿山技术高等专科学校(Bochum,1972)等。八十年代初,保守的基民盟和基社盟上台执政,主张建立一种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新关系,即,作为个人,首先不应是一个被照顾者,而应是有独立思想和行为能力,并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联邦议会的"施政演说",1982年10月13日。)。因此,兴办和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主张逐渐被认同。伴随着国际交流,尤其是与美国科学文化交流的加深,人们看到了私立高等教育在灵活组织教学科研,克服官僚办学作风方面的可取之处,这又反过来激励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意识和积极性。德国现有私立高等学校中的绝大多数均建立于八十年代以后,其中包括著名的维腾/赫尔德克大学(universitiat Witten/Herdecke,1982)和北方高等专科学校(Nordakademie,1992)。 在国立高等教育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今天(308所高校,约180万在校生),德国非国立高等教育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在学生人数方面(67所高校,约3万在校生)均表现出有限性(%Bundesministerium fu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Nichtstaatliche Hochschul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onn,1995,S.5.%)。这不仅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国立传统有直接的关系,而且,社会国家思想和高昂的办学费用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它的发展。然而,九十年代以来西方普遍面临的经济停滞,以及德国统一后所面临的特殊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社会国家的经济基础。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国家,亦即各州政府的投资能力明显下降。人们开始反思七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开放政策,试图通过裁员和削减招生人数,以及引进学费和管理费机制来缓解国立高等教育的财政困难,并以此推动其内部的各项改革。当然,这种危机也从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私立化思想的传播,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呼声也随之高涨。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德国教会高等学校的数量没有变化,可私立高等学校却增加17所达到28所。1996年6月,第一所建立在原东德的私立高等学校--莱比锡商贸学院(Handelshochschule Leipzig)也随之诞生。这一事实表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德国传统的某些变革,发展以私立高等学校为重点的非国立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德国非国立高等学校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两个层次。鉴于联邦政府高等学校的特殊性(它们只是法律意义上的非国立高等学校),事实上的非国立高等学校总共有67所(1995年统计数字),包括39所教会高等学校(其中20所主要提供神学、宗教学和哲学教育的教会大学以及19所以社会教育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和28所私立高等学校(其中7所以医学和经济学教育为主的大学,17所工科高等专科学校以及4所艺术高专)。 由上述类型划分和结构分布,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点:首先,非国立高等教育从总体上讲以高等专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为辅。这一特征在私立高等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如果说教会高等学校除了宗教神学教育以外主要开设社会教育方面的课程,培养社会教育工作者(此类专业的新生占德国整个社会教育专业新生人数的40%),私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则主要集中在经济、工程技术和医学领域此特征建立在举办者不同的兴趣和办学目标之上。第三,与教会高等学校发展呈停滞状态相反,私立高校的发展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源于经济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德国教会的收入来自教会税和捐赠,由于德国近年经济发展不景气,退教人数激增,教会税收入锐减,捐赠额也下降。同时,教会高校的毕业生传统上大部分就业于教会和其它公共社会机构,而这些领域又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此行业的就业率相应下降;它反过来也对教会高校产生负面影响。私立高校则不然,越是经济不景气,越是人们对国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满意,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越具有可能性,因为它是一种具有冒险性的对未来的投资。第四,私立高校规模普遍偏小。尽管私立高校普遍征收学费,例如,莱比锡商贸学院的年学费为12000马克,可由于学费收入一般只占私立高等学校办学费用的20-30%,余下部分均来自私立高校有限的自身基金及各项社会捐款和赞助,这在事实上限制了私立高校的大规模发展。其规模普遍偏小,在校生人数都少于千人,最小的规模甚至只在几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