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总趋势,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高校的技术和智力为依托,由高校创办或参与创办,以转化或转移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实体。发展高校产业是深化高校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校办产业是一种新的事业。总结近年来高校兴办产业的实践,根据全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高校兴办产业并使之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 一、关于校办产业的管理体制 校办产业在高校事业体制的框架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协调而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校办产业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从而确定产业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规定校办产业和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一校两制"、"一体两环"的管理体制。学校是一个整体,其教学、科研工作按照事业单位的规律和制度进行运转,财政来源于政府的事业拨款,计划量力节约使用,构成事业运行环;而校办产业则按企业的规律和制度进行运转,确立企业法人地位和企业法人代表,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构成学校的企业运行环。"一体两环"的管理体制使事企分开,要求在处理学校事业部门与企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坚持事业单位按事业体制的组织、领导、制度、机制和权责关系进行管理;对校办产业管理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关系,要按照企业体制进行组织、授权和管理。学校成立校产业管理委员会,对校办企业行使所有权职能,下设产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应当是: 1.管国有资产:对于校办产业要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资产评估,清理债权债务,核定国有资产占有量和资本金,在此基础上实行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出资者(学校)的所有权和校办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以及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学校的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2.管企业干部:学校将一定金额的资产交给企业经营,其所有权的体现之一是选择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对企业领导人的政治思想表现、组织领导决策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工作态度进行全面考察,采用聘任制、签定任期目标书的办法选拔在德、能、勤、绩方面突出的优秀干部担任校办企业的厂长、经理。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管上交任务: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市场情况、生产能力和资金情况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确定各个校办企业年上交学校的利润指标以及近期发展(3~5年)规划。各企业必须全力保证学校下达的上交任务的完成。 二、关于校办企业的运作机制 (一)确立企业的法律地位、依法经营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或劳务)生产或经营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特征应当是:(1)营利是企业的首要特征,非营利的单位应排除在企业概念之外;(2)企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并无义务主动承担除此以外的其他社会职能;(3)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立开展业务活动的主体资格,无需依附于任何其他单位和组织。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承担者。 确立企业法律地位是校办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企业法人有如下特征:(1)依法注册登记成立;(2)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企业对这部分财产享有独立支配的权力;(3)有企业名称和固定的场所;(4)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机构;(5)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代表企业法人行使职权的企业负责人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学校对校办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企业产权。这部分投资一旦投入企业,即与学校的其他财产区分开,学校不能直接支配这部分财产,也不能随意从企业中抽回,但依法对这部分财产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利,即产权。学校享有财产收益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行使产权主体的约束权利,选择企业管理者,决定企业产权变动和重组,享有产权有偿转让的收益权。同时,学校仅以出资额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学校对企业的投资及其增值和企业在经营中负债所形成的财产,构成企业法人财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的企业十四项经营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对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拥有独立支配的权利--的具体表现。建立健全校办企业法人制度才能使校办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逐步实现资产多元化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市场、政府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市场机制沟通的。在正常的经济运转中,政府调控市场或引导企业的手段必须是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而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同样理由,学校对校办产业的调控也应如此。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办企业活力依然不够,还不能真正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和实际需要去自主经营。资金匮乏也是长期困扰校办企业的难题。国家规定拨付给高校的事业经费不得用于校办企业的投资,高校计划外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是校办产业的收入,此项收入为弥补教学、科研经费的严重不足,改善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已花费殆尽,不可能拿出大额款项投入校办产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因此大部分的校办产业规模不大,效益较差,发展后劲不足。有时高校科研成果投入校办产业后得到市场较好反响,产品供不应求,但因资金短缺不能按市场需求去扩大生产,去占领市场取得规模效益。因此,要发展校办产业,必须改变企业资产主体一元化的状况,实现资产主体的多元化和资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过去,我们把校办产业资产的单一所有权看得很重,国家对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也限定校办产业必须是学校独资方可享受免交所得税的税收优惠。这不仅抑制了校办企业的活力,也不利于校办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逐步实现校办企业资产的多元化,使企业不断增加新的血液,补充资产用于再投入,增加企业活力,并在多种所有者的监督下形成约束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什么方式可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就采用什么方式,特别是在组织资金,形成更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开展专业化协作和联合上。这实际上是使各种资产相互渗透,变单纯由学校承担风险为各方投资者共同承担风险。为达此目的,应当允许校办企业用部分厂房、设备、人员、资金与外商、乡镇企业及其他企业合资;允许少数车间、分厂通过国有资产评估拍卖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前提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有利。同时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包括企业内部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个人经营等,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鼓励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利用企业富余人员、闲置的设备、厂房,可利用的边角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扩大生产领域和生产经营渠道,拓宽财路,使企业由生产经营的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增强其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