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师范为先是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总结,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师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高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尽管40多年来高师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到1994年全国已有高师院校241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8.6万,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中学教师,取得了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但在高师发展的方针、政策上出现过偏差。因此必须进一步认清它的性质与任务,坚定不移地围绕师范性开展工作,力求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合格的中学教师,为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高师的性质与任务 高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是社会进步、普及社会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早在1897年,上海就开办了用于培养教师的南洋公学师范院。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设师范馆,开始招收师范生,其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培养教师,为基础教育服务。辛亥革命以后,对高等教育逐步进行了改造,并取得了快速发展。"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校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教员为目的"的办学宗旨变得更加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原有的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造,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提高与迅速发展。1951年原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师范教育培养新型教师的规格与要求,提出了高师要为各类中等学校培养合格教师的办学宗旨,并把培养合格师资的目标落实到课程设置中,这都为后来高师教育的发展和坚持师范性的办学方向打下了基础。在1952年的院校调整时,充分贯彻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6所全国重点师范院校,确保了高师教育的性质、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为加强师范教育、完善高师教育体制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以后各省市也设置和增添了省属师范学院和地属师范专科学校,真正实现了高师为培养中学合格教师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在"大跃进"期间,高师教育与其它行业一样,同样受到干扰,提出了高师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的错误目标。这种盲目追求,在1961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纠正,并再次强调高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中学的合格教师和高师要面向中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会议指出:"中等师范的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初中教师,师范院校本科的任务是培养高中教师。" 10年文革给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危害,教育事业受害最为严重。尽管学生不学习,教师不能教书,学校处于一片混乱状态,教学质量极度下滑,但师范教育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为基层教育服务的宗旨并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师范教育有了更快、更大的发展。但一段时间内却又出现了学校升级风和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的盲目追求的现象,这对高师教育的危害是十分显著的。从50年代到90年代,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师范教育的冲击时大时小,对高师的办学方向一直存在着争论,即高师是坚持师范性、为基础教育服务,还是突出学术性、向综合性大学看齐。40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高师必须坚持师范性、为基础教育服务和面向中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合格中学教师的培养,进而影响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就会影响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高师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要面向基层、面向中学,坚持和突出师范性的办学方向,对此不能有半点的模糊认识,否则就会影响高师教育的发展进程,影响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 二、影响师范性办学方向的因素 高师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范性是它的基本属性和职业属性。在近40年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办学方向的不稳定,不能有效地贯彻发展高师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严重影响了高师的发展与办学水平的提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向综合性大学看齐 在"大跃进"期间和当前一段时间内,先后两次出现高师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的错误指导思想,导致师范院校不顾自身的任务、性质和办学方向,盲目追求学术性,在没有改善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增设新专业,大大削弱了师范性。主要表现为学校升级,即专科升本科、师范专科学校改师范学院、师范学院改师范大学;人们以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学校硕士、博士授予点的多少来衡量办学水平的高低。然而学校升格后,招生人数虽增加了,但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等并没有提高。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的建设,势必剥弱学校的师范性办学水平,降低了培养教师的能力和质量。另一方面,从高师学生考取的研究生专业和高师院校的硕士、博士授予点来看,高师的毕业生不考教育研究专业,高师教师很少研究师范教育,除国家教委直属高师院校以外,其它地方高师院校几乎不招专业教学法研究生,专业教学法师资队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