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不同的学科并立而成的所谓"综合大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综合大学发展水平如何,发展特征怎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那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综合大学究竟与非综合大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综合大学学术精神、学术风格、治学氛围之理想境界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事实上,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人们对于综合大学的本质特征与内在属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 一、关于综合大学博大恢宏、兼容并蓄之学术精神塑造问题 我们认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所谓的综合大学,其本质的特征,固然在于它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与综合性,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应该借助于这种学科设置的多样性形式,而使众多不同的学科在这所大学内得以相互会通、综合、渗透、交叉,从而使这所大学的治学风格、学术思想与学术传统,使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思维等等,都形成一种视野广阔、博大恢宏、兼容并蓄、富于综合创新的品格。它应该通过这种众多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和渗透而使它的师资队伍的学术造诣、学术素养、学术意识,使它的毕业生的理论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等,都具有一种与综合大学相称的综合与全面的特征。在这样一所综合型大学里,从外在形式上看似乎相距甚远互不关联的众多学科与专业,却有了一种内在的普遍性联系与广泛性交融--包括各个学科与专业的治学方法、探索精神乃至于具体知识等方面形成的相互渗透与普遍影响。 这种兼收并蓄、汇纳百川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百科全书式的求知氛围,代代相传,绵延不断,并日渐深厚博大,最终构成了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综合大学最具本质意义和特征的精神财富与学术传统。世界上那些历史悠久的名牌综合大学,无不把这种视野广阔、博大精深的大学精神传统和治学氛围作为自己最有价值的财富来加以珍视保持,并以此来薰陶、塑造、培养它的年轻学子。而这些一流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科学界、学术界、政界、商界杰出人物,正在于在这些大学的典雅校园内,在那些古老建筑群落之间,弥漫着充溢着一种无形而又深厚博大的精神传统与学术力量,一种既立足于时代风云而又具有超越精神的对科学、真理与思想永恒追求的理想主义氛围。任何一所综合大学要在21世纪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享有相当知名度的大学,要产生自己的学术大师,它就应该形成这样的精神传统与治学风格。因为这种从具体的知识、发明、发现、观念、思想中成长起来的看似无形却又代代相传日见深厚的综合大学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传统,所给予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个性薰陶,对于青年教师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和学生走向成才之路,往往要比具体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它更应该是这所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综合大学的命脉所在、特征所系。如果说综合大学的学术风格与学术精神与其它非综合大学有什么不同的话,如果说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与其他非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有什么区别的话,这方面的不同与区别应该是最具本质意义的。 今天,科学的发展日益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科间的渗透交叉日益明显。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科技的、环境的,或是人自身的,也正一天天的变得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复杂性。而大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社会工作环境和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属性,往往要比他在大学所学专业复杂、宽泛、模糊得多。因而,有远见的教育家都在倡导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打破学科界限而实施通才教育。特别是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我们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一个较为扎实而广博的基础性知识结构和理论背景,为他们离开大学后的适应性终生教育与学习,为日后根据社会发展与工作需要而可能要作出的专业扩展、调整甚至转换,奠定一个有较强容纳性与吸收性的思维结构。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发展能力,并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社会里靠自己的"学习-生存"能力,逐渐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优秀杰出人才。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这样一种与综合大学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相适应的认同,如果我们的教学科研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都并没有为这所大学内的各个学科、专业提供一种便利而广泛的相互交往、汇通与影响的途径,而是使它们处于相互分割封闭的状态中,那么这所综合大学的综合性特征就只有一个形式上的结构,一个外在的躯壳,而无内在的实质内容。比如说,一个考入某所综合大学中文系或法律系的学生,如果不能在这所综合大学里的各个学科和专业之间广泛地获取知识和思想,如果他并未广泛地得以接触了解本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或学科的内容,那么他实际上与考入一所中文专科学校或法律专科学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以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综合大学的教学科研体制来说,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存在的,我们的毕业生在适应社会复杂需要方面,在满足社会日益多样性要求方面,确实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正是从这样的背景上,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目前正在酝酿或已经付诸行动的各种改革,包括学分制的实施、学院制的建立、专业目录的重新修定等等,如要获得具有实质意义的成效,而不是流于简单的院系机构调整合并行为和管理方式的变动,就首先必须转变更新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我们应该立意于综合大学之学术风格博大恢宏、视野广阔、兼容并蓄且富于会通创新的思想境地,从重塑综合大学之博大恢宏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高度和视野上来理解各项具体改革措施的确切含义和长远目标。我们应该意识到,学分制作为一种体现现代教育个性化、综合化特征的教学模式,学院制作为一种开放型的、自主型的综合大学运行模式,相对于过去几十年实行的那种僵硬刻板的学时制,相对于以往那种系与系、学科与学科相互分割封闭的格局来说,不仅是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变动,更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换更新。这些改革措施与政策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对综合大学的本质属性没有一个清新的理解把握,如果我们的大学教师、干部、管理人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没有一个相应的转换,那么我们将要实行的种种改革措施,无论是学分制也好,学院制也好,终难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