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领域内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对人文教育的某些提法和做法有过头之嫌,如果任其发展,有可能对高等教育事业带来损失。因而,笔者仅就所接触到的关于人文教育的某些提法和做法,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中如何开展人文教育略作探讨。 质疑之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注:肖海涛:《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第六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双重教育目标",首先是从理工科教育中提出来的,其直接的缘由是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表现出种种缺陷,而社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应当是既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双重教育目标"的提法注意到了社会需求,却忽略了不同层次教育的分工,抹煞了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特征。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具备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人文社科知识。这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教育的整体目标。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不同层次学校教育的分工。普通教育是基础教育,教育内容既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又包括科学知识,从水平上来说是全民性和基础性的。教育目标除向上一级教育输送人才外,主要是培养普通劳动者。人文科学方面的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课程在普通教育中自成体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当在这些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在普通教育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说教育应当实现双重目标,即人文教育目标和科学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学有专攻",学生只能选择一个学科作为主攻方向。从水平上来说是提高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理工科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就应当具有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的人文素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校之前同样应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素质。至于到大学后文理交叉,理工科学生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科学生修自然科学课程,这是拓宽基础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这些课程是为高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基础课教育目标决不可能与专业课教育目标平起平坐。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性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欠缺,应该归咎于普通教育(如高中文理分科),归咎于高考对学生的甄别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靠普通教育的改革。如果因为普通教育所存留的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注:贾永堂:《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理工科开设大量人文社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开设大量自然科学课程,实现双重教育目标,那么,高等教育就不成其为专业教育,大学也就成了"大中学"。 总之,高等教育不能混同于普通教育,必须突出自己的专业性特点,紧扣专业教育目标,一切工作围绕专业教育目标展开。如果把普通教育尚未实现的目标拿到高等教育中来,堂而皇之地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结果必然是分散注意力,顾此失彼,影响高等教育最本质目标的实现。 质疑之二:《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计划设置方案》规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两大系列组成,教学学时为464,计29学分,占总学时(按2600计)的17.46%,其中核心课14学分,选修课15分。"(注:刘献君:《提高认识研究难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现行设置体系一般分为4大块,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论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基础课又称为通识教育(西方国家通常的称呼),其中包括人文教育(含德育),跨学科科学教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首先取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又取决于教育思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思想之争几乎与高等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从教育实践来看,完全的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是不存在的,其差别体现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相对比重上。哪种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是由其国情决定的。为了突出人文科学的重要性,相应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有人提出要参照美国高校的做法。诚然,美国的重点高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确已占总学时的1/3,有的甚至更高。然而,美国国情与我国国情迥然不同。第一,美国常青藤大学本科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研究生教育,真正的专业教育可以放在更高的层次进行,所以本科教育一二年级可以不分专业,以通识教育为主;第二,美国企业有较为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本科毕业生如果直接就业,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相比之下,我国本科生大部分是直接进入社会,且用人单位少有职业培训机构。所以我国本科阶段的教育只能是专才教育。当然,这里的专才是不同于过去那种极端狭窄的专才,是基础面较为宽广的专才。事实上,同是发达国家也并非全是通才教育,德国高等教育一贯奉行专才教育,其高校十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这被认为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本国国情出发,专业教育是绝对不可削弱的。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中基础课所占比重不可能很高,这是讨论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 我国高校目前在下列方面开设共同的基础课,其课程名称和学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