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步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个什么样的世纪?21世纪的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如何?我国的高等教育该作哪些前瞻性考虑?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必须认清它所面临的形势及其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全球范围经济竞争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遏制与演变"的挑战,多元文化交汇的挑战以及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等。我国高等教育要迎接上述挑战,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确立自身的发展战略。其中最重要、最迫切的是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在分析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之前,有必要对高校现行的教育观念模式作一体认。之所以把我国此前的大学教育思想定位于"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是基于以下理由:一是从历史角度看,我国高教模式是在50年代初期照搬前苏联模式以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积年形成的;二是从结构看,在现有的1000多所高校中,单科类、行业性强的占多数,综合性大学居少数,且综合性大学仅仅局限于文科和理科,本科高校计有8000多个专业点,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三是这种教育以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强化专门知识,培训专门技能;四是从学生角度看,认为"上大学就是学专业,毕业分配要专业对口",专业意识过于浓厚偏执。 这种过分注重专业的教育之积极面自不必说,其弊端却不能不说。首先,由于过于强调专业适应性和实用性,对专业性较为模糊的综合素质(如人文素质等)的培养多有欠缺,存在着事实上的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的倾向;其次,由于有以上倚轻倚重,造成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多项素质能力上的不适应,诸如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精神、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选择与批判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文写作与外语表达能力等,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是一个社会化的人所必备的;再次,这种教育的状况有悖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代科技发展总趋势是综合性,市场经济要求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过分注重专业的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的只是一个岗位或职业,而不是一个社会。因此愈是加强这种适应性愈是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三个面向"上的竞争力,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纠正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所造成的弊端的需要 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的思想在我国持续和影响了近40年,其积弊较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虽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但这种教育思想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更新和改变。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在高等教育担负着为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之时,实现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是必须抓住的机遇,也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其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要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注: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87页)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道德水平下降等,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是难以解决的,需要依赖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就对高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再次,是即将到来的"教育世纪"的客观要求 21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将是"教育的世纪"。(注:周远清。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第9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传播和创造知识、信息的高等教育将由社会活动的边缘进入社会活动的中心,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担负更加重要的职责,将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首要推动力。21世纪高等教育的功能将继续扩展,使高校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学校将与社会实现更加紧密的联合。21世纪的高等教育会在进一步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是这个"教育世纪"的基本要求。 最后,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高等教育也不可能固守着一种模式永无变化,否则只会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发展求变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之一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和保持一致。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其主要标志就是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体制格局时,高等教育在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上,都将伴随着一个新的变革。 二、全面理解面向21世纪的"大学素质教育"内涵 当前我国教育界倡导的引人注目的素质教育,是以基础教育开展的大面积实践为先导和主要表征的。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和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重视和开展职业与社会生活综合能力的教育;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③真正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着重培养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⑤尊重人的个性,努力开展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