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视为是被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地遭到人类的改造甚至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这种改造和破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着,使全球生命支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掠夺地球资源,另一方面又随心所欲地倾泻现代工业产生的数以千亿吨计的废气、废水、废渣,将蔚蓝色的天空涂成一片灰蒙,将明镜似的江河搅得浑浊不堪,不仅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物质——水资源受到污染,人类许多天然朋友——飞禽、走兽、昆虫和植物等物种默默地死亡,同时人类自己也受到严厉惩罚。全世界每分钟有28 人死于环境污染, 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而丧失,有18亿人因饮用污水而患病,每天有2.5 万人因此而死亡。自然界危机四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已经发出“黄牌”警告:全球目前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森林每分钟消失21公顷,沙漠化每分钟增加11公顷,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分钟有85 万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1〕。 环境问题业已成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为严竣的挑战。 国际上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关注的开端是1962年美国作家Racha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的出版。1972年 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环境时代。宣言认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并首次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地实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由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专项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以丰富的资料阐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实的行动建议。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 位国家或政府元首亲自与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会议呼吁“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若维持现行政策,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就会恶化;必须改变政策,重新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号召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际行动。我国政府在里约会议以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于1994年3月制定并发表了《中国 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且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我国今后发展的基本策略。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技术的广泛使用,过去早已出现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涌现。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发展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当代人类面临的某些尖锐矛盾在中国都有体现,主要表现为:(1 )庞大的人口,中国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12亿,每年仍净增1500万,新增国民收入的1/4被新增人口所消费,即使严格执行人口政策,在未来50年内仍会增加4—5亿人,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的首要问题;(2)资源相对短缺, 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2%、14.3%和32.3%,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3)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 我国目前大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处于频危或受威胁状态, 目前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3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水土流失的威胁,沙漠化土地每年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发展;(4)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从总体上讲, 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急剧地向农村蔓延,不少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大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29%〔2〕。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和激化。加之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其增长态势,使我国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3〕。因此,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战略,对我国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环境教育——日益重要的教育领域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过热地追求经济增长等,但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而这种对环境的损害行为又是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也极大地限制了人类保护环境的努力。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并且发展人们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技能,使人的行为同环境相和谐,是一条基本途径。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也需要全社会的生态道德建设,所以,保护环境不仅要制定和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更要大力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国内外的实践一再表明,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需要法律约束、资金投入、技术进步,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专门队伍,更需要各级政府机关、经济界自觉地把环境保护纳入宏观经济决策与规划,工商企业界自觉地把环境保护纳入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并勇于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