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3日, 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所大学的校长参加了在中国大饭店召开的校长论坛,就21世纪大学的职能和作用、教学方式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和筹资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会上,多位校长再次提出,世界各大学在互相学习、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应放弃自己的特点。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伟更深刻地指出,世界上的大学大概有六种类型,各大学应努力在自己所属的类型中拔尖,而不是盲目抄袭牛津、哈佛等一些世界名牌大学,否则,只能“克隆”出一些不伦不类的、带病的变种。 吴家伟校长称,据他观察,世界上的大学大概有六种类型,任何一所大学,都可大致落入这六种类型中的一种。第一种可称为“巨无霸”型。这种学校非常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学科、专业,且力求均衡发展,牛津、哈佛等一些世界名牌大学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要把每个系、每个专业都办好很不容易,因此这种学校,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有一两个、两三个就够了。假如每个大学都想办成大而全的“巨无霸”型,那将来的结果只能是有几个很好的“哈佛”,剩下一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哈佛”。第二种即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也是综合性的,覆盖面很广,但它并不“求全责备”,而是集中精力抓几个专业、系。在这些精选的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其余学科主要通过与其他学校合作的形式搞好。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的理工科很好,但它的人文科学学院很小,不收本科生,只收研究生;而北大人文科学方面比较强,香港科技大学已就这方面与北大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他大学如清华、上海交通大学也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一些很小、很专的精英学校。例如法国的多科工艺大学就是法国这种精英学校中最著名的一个。它一年只招收400多名学生,总共只有1000多名学生。这种学校虽然小, 但很有优势。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也属于这类,谁能说它不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呢?由于这些学校一般较小,且只在几个专业里领先,只有一个可能太孤立,但如果有一系列这样的学校,分别在一些领域里领先,它们就可以联合起来,在各方面进行合作。第四种即艺术类、师范类院校及英国式的理工学院。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毕业就进入社会服务,不搞科研。这也是社会非常需要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学校。第五种是美国的通涉教育。这种学校也很小,一般只有几百、一两千名学生,通常只设本科。它们自己不设研究生院,主要为学生去其他学校的研究生院继续深造打基础。美国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本科学习都是在这些学校里,而不是在哈佛、斯坦福等名牌大学里完成的。因此,这类学校对于培养科研人员具有重要意义。第六种包括美国的社区大学、英国的公开大学和中国的电视大学,都是面向全国群众的,对于基础教育很重要。 不同的环境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与此相适应,各大学也应多样化,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去“克隆”其他学校。吴家伟校长说:“宁可在自己所属的类型里做状元,也不要去抄袭别人,到后来变成一个三流的大学。” 但与以往种种观点不同,吴校长并不认为保持特色与大学间的交流、合作是互相抵触的。相反,正是这种保持特色的需要,使得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重要。因为很少学校能成为大而全的“巨无霸”,在其他领域需要的工作就有必要通过与其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来完成。即使是一些“巨无霸”,也不能在各方面都领先,也需要通过与其他大学的交流与协作共同谋求发展。这种协作,可以是在双方都有优势的领域内,也可以是互补性的。吴校长意味深长地说:“希望大家看得广一些,扬长避短。‘一窝蜂’地学,结果只能是有些好,有些差。”